今年3月

有多人在台北市信义区

一家素食餐厅用餐后出现不适

送医后甚至出现死亡病例

  4月29日,台湾卫生福利部门相关负责人证实,该起食物中毒事件目前已造成4人死亡,仍有2人住院治疗。

  死者体内检出有毒物质“米酵菌酸”成分

  据悉,该起食物中毒事件已通报的所有案例都曾于3月19日至22日,在该餐厅食用了粿条、米粉等用同种食材制作的食物,并都在用餐后短时间内出现症状,其中重症者都出现了急性肝衰竭和由此引发的其他器官衰竭。经检测,发现有毒物质“米酵菌酸”成分。

食物中毒

为何能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

有毒物质“米酵菌酸”

到底是什么?

日常又该如何预防“米酵菌酸”中毒?

一起来看↓

认识“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 由发酵的谷物、椰子及食用菌等受污染后产生,毒性强烈,无色无味,耐热性极强,正常的家庭烹饪方法难以消除,进食后即可引发中毒。

  主要影响肝脏、脑、肾等重要器官,只需1毫克即可致命。

  哪些食物易产生米酵菌酸?

  经长时间发酵或浸发的食品,当放置在高温潮湿环境下最易滋生“米酵菌酸”,包括:

  1

  谷类发酵制品

  发酵玉米面、糍粑、醋凉粉、粿条、米粉、凉皮等。

  2

  变质食用菌

  过久泡发的银耳、黑木耳等。

  3

  薯类制品

  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中毒后有哪些症状?

  一旦食用了被“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后,一般30分钟至12小时,少数为一两天后即出现中毒症状。

  首先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头晕无力。重者出现头痛、肌肉痉挛、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休克甚至死亡。

  如何预防“米酵菌酸”中毒?

  食用发酵米面类食品前,要确保其存储、加工和烹饪方法正确,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品。

  食用发酵食品时,要注意卫生,避免交叉污染。

  在制作发酵食品时,要注意卫生和温度控制,避免细菌滋生。

  夏季常见的细菌性

  食物中毒还有哪些?

  沙门氏菌

  多由动物性食品引起,如:肉类、蛋类。

  症状:腹泻为水样便,一日数次,多伴有发烧,体温38~40℃,症状一般在中毒后3—5天内迅速减轻。

  蜡样芽胞杆菌

  常见于剩饭、米粉、甜酒酿、甜点心及乳、肉类。主要原因是食用前保存温度较高和放置时间较长。

  症状:呕吐型以恶心、呕吐、腹痛为主;腹泻型多为腹痛、腹泻、水样便。

  副溶血性弧菌

  主要见于海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

  症状:脐部阵发性绞痛、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

  食物中毒后如何紧急处理?

  怀疑自己食物中毒后,应第一时间催吐并留样。身体不适时应立即就医,以免耽误诊疗。

国家应急广播提示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

注意饮食卫生,防止食物变质

出现疑似中毒情况

应迅速应急处置并就诊

编辑:高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