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深圳6月1日消息(记者 常迪 见习记者 唐晨)“妈妈,那只鸮尊看起来和游戏里‘愤怒的小鸟’一模一样,好可爱呀!”“看!那边的红山玉龙好萌呀,形状似圆环”……在深圳大鹏新区一个特别的展览中,许多孩子围着一排国宝的身影兴高采烈地说着话。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欢乐氛围中,位于深圳大鹏新区的“国宝C位出道”光影沉浸展吸引了许多小朋友的目光。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穿越时空”,与九千年前的贾湖骨笛来一次亲密邂逅,还能一睹商朝后母戊鼎的雄姿,感受唐朝仕女俑的优雅风采。
在这个展览上,国宝们仿佛纷纷“苏醒”,三星堆青铜人像、陶鹰鼎、长信宫灯……它们齐聚一堂,俨然成为了孩子们眼中的“超级明星”。
“国宝C位出道”光影沉浸展(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展览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参观的过程中,家长们可以让小朋友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索和发现:“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哪个铭文中?国宝们的“留言”都会说些什么?当深圳的“国保”遇见中华“国宝”,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书写怎样的故事?它们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又经历了什么……
如果国宝会说话,究竟怎样的故事将被诉说,怎样的对话将会展开?
来自西周早期的何尊:“大家好,我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尊,我叫何尊。内底部铸有122字的铭文,其中“宅兹中国”就是“中国”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欢迎大家来我身上找一找最早的‘中国’一词。”
“国宝C位出道”光影沉浸展展出文物“何尊”(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穿越自九千年前的贾湖骨笛:“我在这我在这!我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我的名字叫贾湖骨笛。我‘出生’在中国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7800至9000年,我的‘身体’是用鹤类尺骨制成的。”
“还有我呢!我的名字叫陶鹰鼎,我的样子就像伫足站立的雄鹰,鹰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所以,大家一来就可以认出我了。”来自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的陶鹰鼎说。
从九千年前的贾湖骨笛,到商朝的后母戊鼎,再到唐朝仕女俑,每一件国宝都藏着自己的秘密。展览方以创新的方式让国宝“发声”,带领观众跨越千年,完成了一次意义重大的时空对话。在这里,国宝仿佛“活”起来了。三星堆青铜人像、陶鹰鼎、长信宫灯……这些国宝齐聚一堂,组团出道,成为新时代的“顶流C位”。
展览现场(央广网记者 常迪 摄)
展览现场,通过现代光影技术,50件国宝文物在这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在这场展览中,不仅可以一览国宝尊容,还能听到它们的声音,随着光影的变幻,探寻国宝背后的故事。
小朋友们可以在展览的互动区通过击鼓点亮国宝牌,感受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韵味。展览同时还精心打造了仿真考古挖掘现场,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考古现场,亲手挖掘历史宝藏。除了互动体验,展览还准备了丰富的国宝文创产品。以国宝为灵感,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以供观展者作为纪念带回家中。此外,国宝娃娃机、国宝合影机等互动装置更是增加了亲子间的互动性。
展览现场的小朋友(央广网记者 常迪 摄)
该负责人表示,展览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开馆半年来进馆参观人数约35万,其中青少年、儿童约6.5万人。”
- 2025-05-15 20:19:09
- 2025-05-15 17:42:59
- 2025-05-15 10:52:05
- 2025-05-15 11:48:30
- 2025-05-15 09:09:46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