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呼和浩特2月28日消息(记者李春雪)北纬46度,内蒙古草原的春天来得稍晚,但生命的律动早已在牧民忙碌的身影中蓬勃生长。清晨,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塔拉苏木的牧民青昭日格图裹紧棉袄走进羊圈,上百只母羊此起彼伏的“咩咩”声中,一群毛色乌黑发亮的“羊娃娃”格外显眼——它们是通过胚胎移植技术诞生的黑萨福克羊羔。青昭日格图轻抚一只刚满月的小羊羔笑道:“这些小家伙每只身价能抵本地羊三四倍,今年增收稳了!”
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塔拉苏木,通过胚胎移植技术诞生的黑萨福克羊羔(央广网发 李荣耀 摄)
这是内蒙古东部牧区接羔保育季的缩影。随着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部署,这片广袤草原正以科技为笔、生态为墨,绘就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崭新画卷。
从“胚胎移植”到无人机,牧民拥抱“智慧牧场”
在赤峰市巴林右旗,胚胎移植技术让牧民尝到了“良种经济”的甜头。2024年,旗农牧局免费为16户牧民实施4000枚良种羊胚胎移植,牧民青昭日格图家的32只黑萨福克“试管羊”成活率达100%。
赤峰市巴林右旗农牧技术人员来到牧民家中开展良种羊胚胎移植(央广网发 李荣耀 摄)
“纯种羊每只售价2500元以上,是本地羊的3倍多,政府还包技术指导,稳赚!”他算起“经济账”时满面春风。同村牧民巴图孟和更将78只母羊进行杜波品种改良,产羔率高达75.75%,“良种羊骨架大、长肉快,提前出栏还能避开市场低价期”。
兴安盟科右前旗牧民王孟根敖其尔和妻子乌日娜抱着刚出生不久的羊羔(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科技触角还延伸至牧场管理。兴安盟科右前旗牧民王孟根敖其尔手持无人机遥控器,羊群随着蜂鸣声如浪潮般转向。“以前骑马追羊跑断腿,现在按个键就搞定!”他的妻子乌日娜在一墙之隔的暖棚圈舍内检查母羊状态,棚内温度、羔羊健康状况一目了然。
陈巴尔虎旗牧民塔丽娅则在原来的800平方米棚圈的基础上,新搭建了两座1000平方米的阳光棚。即便零下30℃的严寒中,300多只早春羔仍能在温暖环境中茁壮成长,“接羔提前一个月,出栏时草场压力小,每只多赚200元”。
从“靠天养畜”到“生态账本”,绿色转型守护草原底色
“培育燕麦、青贮玉米等饲料,增加草畜平衡区面积,20年时间里,科右前旗牲畜头数从329.3万头增长到450万头——这是我们算的‘平衡账’!”科右前旗农牧局副局长韩永林指着卫星监测图介绍。近年来,当地推行“舍饲圈养+轮牧休牧”模式,牧民伊达木扎布将200只母羊接羔时间提前,并严格按草场承载能力控制养殖规模,“少养精养,羊羔膘情好、成活率100%,草场也休养生息”。
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牧民塔丽娅抱着刚满月的羊羔(央广网发 阿斯亚 摄)
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牧民塔丽娅的转型更具代表性。她将13222亩草场与租赁的10500亩分区轮牧,并采用全日粮饲喂技术,饲料消耗减少的同时,草场退化趋势有效遏制。“过去过度放牧让草场‘秃了头’,现在草绿了,羊肥了,生态和收入双赢!”
从“逐水草而居”到“触网闯市场”,幸福生活踏春来
在兴安盟科右前旗满族屯嘎查,牧民春喜的直播间正热火朝天。“家人们看这只小羊多壮实!点击‘小黄车’下单,三天送到家。”截至目前,他通过直播售出500多只羊,增收10万元。如今他筹划开发牧场旅游,“让网友亲眼见证草原羊的生长,还能骑马射箭,收入渠道越拓越宽”。
陈巴尔虎旗牧民塔丽娅的棚圈里刚出生的小羊羔(央广网发 白斯琴 摄)
政府的技术护航更为牧民添底气。通辽市扎鲁特旗组织专家入户指导疫病防治,提升牧民科学搭配补饲、母畜孕期管理、羔羊疫病防治等知识,目前全旗大小畜产仔数为153.52万头(只),成活率达97.8%;巴林右旗推出惠民政策,养殖户进行胚胎移植的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
这些早春诞生的“草原精灵”,不仅是牧民增收的“金钥匙”,更是畜牧业迈向集约化、生态化的鲜活注脚。正如科右前旗农牧局副局长韩永林所言:“让良种技术扎根牧区,让草场重披绿装,让牧民钱包鼓起来——这就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答卷。”
春风拂过返青的草场,无人机盘旋、羔羊欢跳、牧民笑语,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壮美图景,正在北疆草原徐徐展开。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