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鹏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

自2022年12月我国“数据二十条”出台之后,2023年几大城市响应号召,陆陆续续出台了自己的指导意见。北京市发布了北京版“数据二十条”(《关于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进一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实施意见》);上海市发布了上海版“数据二十条”(《立足数字经济新赛道推动数据要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广州市发布了广州版“数据二十条”《关于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三个地方版“数据二十条”可以说是侧重点不同、特色较为鲜明。

一、整体结构趋同,细节略有差异

从整体结构来看,地方版“数据二十条”基本相同。地方版“数据二十条”都遵循“金字塔”构造,在开篇点明整体要求和目标,之后分点展开。每一个大方向下有3-4个细化分支,从不同角度提出方法。以北京版“数据二十条为例”,在加快推动数据资产价值实现的意见下,以开展数据资产登记、探索数据资产评估和入表、和探索数据资产金融创新三点作为支撑。

从细节看,北京版“数据二十条”与上海和广州版略微有所不同。北京版“数据二十条”在开篇总体要求上添加了工作原则,表明要坚持改革创新,赋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将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分开,表述更加清晰明确。

二、重点要点全部落实,侧重方向各有特色

地方版的“数据二十条”强调了一些共同的方面,比如推动数据产业发展,落实收益分配,强化数据权益保护,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深化公共数据开放,加强数据融合应用,数据要素安全和监管,组织、人才、资金方面的保障,建设新数据基础设施。但是,北上广三地在各自的“数据二十条”中都含有自己的特色政策,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要素之一。

(一)北京版“数据二十条”侧重于“先行先试”

在各个方面“先行先试”,数据制度、政策和标准在北京“先行先试”,商业模式创新在北京“先行先试”,新的应用场景在北京示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先行先试”改革试验田,导入工业、金融、能源、科研、商贸、电信、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数据资源,促进数据跨行业融合应用示范建设数据服务产业基地,通过开放数据、开放场景和提供算力等,推进各类数据要素型企业入驻数据服务产业基地。

(二)上海版“数据二十条”侧重于国际影响力和品牌地标

上海版“数据二十条”中首次提到了国家级数据交易所,在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方面,提出要提升上海数据交易所能级,以推动金融、科技、制造业、通信、医疗、交通、等特色板块的企业交易融合。特别提出到2025年,挂牌5000个可交易数据产品,服务10万家数据供需主体。在品牌地标方面,首先是以数据产品打响上海的数据品牌。推进数据基础理论研究,优化数据领域交叉学科布局,力争在数据编织、大规模多源异构数据管理、大规模图计算、智能数据工程等方面取得突破。之后打造知识型数据产品,和上海数据品牌,预期到2025年,形成1000个高质量数据集,打造500家品牌数据企业和1000个品牌数据产品。其次是打造数据产业地标,上海市提出建设“2+X”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规范上海市各区的职能作用,专业化上海市各区的产业性目标。除此之外,上海市提出了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长三角三区用于打造数据产业地标。临港新片区作为国际数据港先导区,虹桥国际作为全球数字贸易港的枢纽,长三角作为一体化数据合作示范区,分别构造上海特色的数据产业。

(三) 广州版“数据二十条”侧重于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引领带动作用

强调深挖数据要素应用价值,建设中国人工智能(广州)产业园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项目。充分发挥广州的经济优势,完善以广交会为代表的数字贸易机制,推动完善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体系。广州版“数据二十条”提出支持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数据要素创新平台,发挥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究实力,值得教育和科研实力更强的北京和上海借鉴。广州版“数据二十条”针对广州的自身情况,结合地理位置的便利和对外交流的便捷,提出了推动南沙(粤港澳)深化数据合作,推动南沙数据服务试验区建设,加强公共数据跨境流动与融合应用,开展跨境数据流动安全管理试点,加强与港澳在科研数据方面的合作。

三、对未来数据要素改革的影响

(一)对于北京“五子”联动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北京版“数据二十条”支持央企、国企成立数据集团,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服务第一“子”。“两区”建设作为指导思想,北京作为首都和全国的政治中心,北京版“数据二十条”在制度、政策和标准上多做文章,实现制度和政策创新服务第二“子”。设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试验田,建设新基础设施,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奠定坚实基础服务第三“子”。率先落实数据产权和收益分配制度,加快推动数据资产价值实现,主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第四“子”。培育发展一体化数据要素市场,做好京津冀协同服务第五“子”。

(二)对上海全市的数字化转型起到支撑作用

首先,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选择将目标放在如何引领世界,做大做强品牌的力量。随着上海大数据交易所的持续完善,数据交易量、利用率会逐步上升,配套的数据交易安全措施和制度也会持续推进和更新。

其次,上海的数据品牌性和地标性在未来会持续加强,不仅仅体现出数量多的特点,还具备质量高、种类丰富的特点,起到全市数字化转型的引领作用。

再次,在数字技术应用层面,关注交叉学科,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突破技术瓶颈服务数字化转型。

最后,深化公共数据开放,创新数据产权范式,形成政府牵头、企业附和的规范,带动全市数字化转型。

(三)对广州串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起到桥梁作用

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主心骨,全国的经济标杆,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与港澳建立密切联系,共同发展。在产权分置运行机制,数据权益保护,数据要素市场,有序高效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制度等方面向北京和上海靠拢。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颗明珠,起到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化发展,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一套与北京和上海相似的、规范的数据要素管理体制,做好发展规划,实现数字经济的持续增长。

编辑:吴海波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