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眼

歌海广西,是“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在内蒙古大草原,经典民歌传唱不衰;在天山南北,“新歌唱新疆”迅速传唱圈粉无数;在雪域高原,民歌新唱让古音焕发新声……

每一首歌都是来自人民群众的心声,每一段旋律都承载着优秀文化,奏响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绚烂乐章,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西三月三期间,广西日报与内蒙古日报、新疆日报、西藏日报联动,报道当地通过唱响经典民歌、原创新歌,打响民族节庆文化活动品牌的故事。敬请关注。

广西

《广西尼的呀》飞向全世界

歌海广西,是“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在这里,“故事唱着说,情书用歌写,山歌当茶饭,唱歌过大节”,各族人民世代与歌相伴,用歌声抒发喜怒哀乐,用歌声传承民族的根与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民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旋律。曾经,它是《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的一唱三叹,是《满山葡萄红艳艳》的欢欣鼓舞,是《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悠扬婉转,是《赶圩归来阿哩哩》的活泼俏丽……而今天,一曲凝聚着民族特色、澎湃着时代激情、洋溢着文化自信的《广西尼的呀》,唱出了新时代广西民歌崭新篇章,展现了民族音乐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

“尼的呀,尼的呀,美丽的广西谁能不爱她;尼的呀,尼的呀,美丽的广西尼的呀……”歌声犹如山野来风,民族韵味扑面而来。

欢快动感的旋律,在浓郁的原生态风格中彰显时代的审美特色;朗朗上口的歌词,抒写出广西动人的风情。词作者张名河在短短的229个字中,写出了德天瀑布、花山岩画、那坡酒、西山茶、铜鼓、绣球等广西具有标志性的风景名胜、历史人文、传统风俗,描摹出一幅当代广西的美丽画卷。

“尼的呀”,是壮语“好的呀”的意思。作为歌曲的主题词,“尼的呀”贯穿全曲始终,在不断重复和强调中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广西文化符号。

为了把《广西尼的呀》打造成一首既具广西民族特色又有较高传唱度、能代表广西新民歌艺术的优秀作品,作曲家赵琳着实花费了一番工夫。在创作过程中,她充分把握壮族音乐语言的特点,深入民歌的文化源流中寻找贯穿全曲的音乐形象,并将流行的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使歌曲更富有曲调变化和节奏感,更贴近现代人的审美趣味。

从最初的创作开始,两位词曲作者不断沟通、反复调整,力求呈现最完美的效果。其间他们还邀请了不少专业音乐人试听,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经过多次打磨和修改才最终定稿。

2017年,《广西尼的呀》作为广西三月三主题曲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得到了广西人的喜爱,也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广泛赞誉。区内外音乐界对这首歌反响热烈,认为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朗朗上口,很好地展现了广西的魅力和文化特色。《广西尼的呀》迅速传唱开来,圈粉无数。

近年来,《广西尼的呀》在许多重要活动中唱响。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广西三月三等重大活动庆典上,在广西对海外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广西尼的呀》成了必唱曲目,向世界传达着广西声音。这首歌也凭借优美旋律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传唱于田间地头、大街小巷,众多网红博主制作的相关视频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到国内外,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广西的魅力。

《广西尼的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音乐语言,成为广西新民歌创作的一张亮丽名片。乘着歌声的翅膀,“尼的呀”这个壮语词汇也飞出广西、飞向全国、飞向世界,为更多人所熟知。正如词作者张名河所说,“广西太美,值得歌唱的东西太多。希望通过这首歌,让广西的‘尼的呀’唱响全国,唱响全世界。”(记者 孙鹏远)

走出去请进来交流互鉴一家亲

“唱山歌嘞,这边唱来那边和……”近日,我区举办的2024年“广西三月三在京看非遗”活动在北京的广西大厦启幕。近年来,我区围绕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组织举办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系列活动,通过走出去宣传壮美广西、请进来感受壮美广西,持续打响“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

3月31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群众歌手为迎接广西三月三的到来,在风雨桥上排练“六甲歌”。龚普康 摄

自治区民宗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我区邀请广东、浙江派队参加广西花炮邀请赛,邀请云南、贵州6市州到百色参加桂滇黔三省区十市州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活动,促进兄弟省区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举办中华一家亲——桂台各民族欢度“三月三”活动,以生动实践诠释了两岸一家亲,增进桂台各民族之间的互信和认同;在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开展广西三月三活动,不断提升“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

此外,在广西三月三期间,举办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全区各地结合实际,举办系列主题鲜明的活动,营造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良好氛围。系列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精彩纷呈,吸引各族群众广泛参与,有力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记者 何明华 通讯员 李晓璇)

内蒙古

《草原晨曲》尽显豪迈情怀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啊哈嗬咿,草原万里滚绿浪水肥牛羊壮……”近日,一段观众齐唱《草原晨曲》的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德云社青年相声演员岳云鹏问观众:“内蒙古有什么好听的歌吗?”便出现了全场合唱的情景,一首激情澎湃的《草原晨曲》让岳云鹏称赞:“好感人。”

唱起《草原晨曲》,勾起无数人回忆,犹记得当年全国各地的火车都是伴随着这首节奏欢快的旋律开动的。

内蒙古素有“歌的海洋”之美誉。一首《草原晨曲》将60多年前,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8万多各族儿女,在北疆荒漠筑钢城的故事激情唱响。1959年9月26日,第一炉铁水从包钢一号高炉流出,结束了内蒙古不产寸铁的历史,开创了新中国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的先河,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佳话也流传至今。

全国各地支援内蒙古建设,各族儿女心手相连同舟共济,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全国一盘棋”的生动见证。内蒙古将建设包钢拍成电影,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深入建设工地,在建设者们战天斗地的精神激励下,创作出电影剧本和歌曲《草原晨曲》,由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谱曲,热情奔放的旋律中对马蹄奔跑节奏的模仿,使得作品既具有欢腾跳跃的气氛,又充满了无边草原的宽阔,一时间唱遍大江南北,感染了无数人。

斗转星移,如今歌里的愿景早已变成现实的美景。《草原晨曲》在李世荣、胡松华等老一辈艺术家以及阿都沁组合等新时代音乐人的演绎下,依然热度不减、百听不厌。在央视春晚、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内蒙古经典歌曲演唱会等区内外大型舞台上,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每一个内蒙古人都激情澎湃,不由自主打起节拍、跟着哼唱,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听着这首歌长大的。”“现在唱起来依然心潮澎湃!”“这不仅仅是一首歌曲,还承载着一段伟大的历史。”“豪情满怀,红心一颗,愿把青春献祖国。”……围观的众多网友纷纷评论,让人心潮澎湃。

如歌中所唱,一代代包钢人把当年“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精神能量转化为生产力,内蒙古2400多万各族儿女在这段历史佳话的激励下,犹如“双翼的神马”,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正在为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努力奋斗。(内蒙古日报记者 马芳)

草原文化节成为全民盛会

在内蒙古,如果说到一个文化节日品牌,那一定是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每年夏天,内蒙古都会敞开怀抱,诚邀五湖四海的朋友,相聚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向他们讲述北疆大地的动人故事,尽显亮丽风采。

从2004年到2023年,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已经成为全民性的艺术盛会,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随着这一文化节日的逐年进行,规模和影响力逐步扩大,在其引领下,内蒙古12盟市纷纷打造出自己的文化节。

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包头鹿城文化艺术节、巴彦淖尔河套文化艺术节、阿拉善金秋胡杨生态旅游节、赤峰红山非遗文化旅游节、呼伦贝尔大草原文化旅游节……

在多姿多彩的文化节带动下,文化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成长,成为当地“金名片”。

呼和浩特市围绕王昭君这一历史名人举办的昭君文化节,曾荣膺中国十大文化节庆活动;《鄂尔多斯婚礼》集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宫廷文化、民俗文化、礼仪文化和服饰文化之大成,成为展示鄂尔多斯之美的世界性文化品牌;呼伦贝尔市打造出民族儿童合唱《五彩传说》、原生态民族歌舞诗《天边》等系列特色演出……

历经二十载,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将壮美和美善美、可信可亲可爱的内蒙古形象播撒到了五湖四海。(内蒙古日报记者 冯雪玉)

新疆

《天山放歌》盛赞新疆好地方

“登上天山放眼望,大美大爱大新疆,这是我们共有的家园,我们心手相连的梦乡……”歌曲《天山放歌》自2022年9月随“新歌唱新疆”——优秀原创歌曲演唱会,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唱响后,这首字字句句勾勒新疆之美,歌唱新疆是个好地方的歌曲,收获了无数观众和音乐爱好者的赞誉,也在多次巡演中滋润着天山南北各族群众的心房。

2020—2022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和新疆文联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组织国内知名词曲创作者分三批赴新疆各地采风,走入大美风光里,走入民俗风情中,走入各族群众间,走入城乡变化中,体验新疆的新时代新风貌,并接连创作了一批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歌曲,《天山放歌》就在其中。

这首歌曲由词作家屈塬作词,作曲家王备作曲,他们都曾多次到过新疆,并深深迷恋这片土地,为新疆写下很多美丽的词句和动听的旋律。

“阵阵手鼓沸腾了我的东疆……座座绿洲妖娆了我的南疆……声声牧歌回响在我的北疆……”

“过去的30年里,我无数次与新疆相约,每一次都有新的见识,每一次都有深刻的感触,《天山放歌》的词产生在我与新疆日积月累的感情中,每字每句都是我的发现、欣喜、感怀。”屈塬说,他把自己写新疆的歌,视为给新疆的情书,他爱这里的山河壮美、人文厚重、瓜果飘香、团结和谐,在这里的每一刻内心都洋溢着亲切、热情、幸福。

《天山放歌》在作曲家王备心中,是一首突出新疆的气魄与性格的作品。这首作品里融入了他对新疆的认知——拥有炽热不息的生命能量,明媚的阳光、苍茫的山野、醉人的歌舞、热情的百姓,都是它无限生机的一部分。

“要突出新疆大地的缤纷色彩,尽展各民族的人文风情,离不开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和创新,新疆的民间音乐元素极其丰富,却又充满了多元一体的包容。”王备说,在配器上他充分吸纳新疆各类民族乐器的特色,充分发挥它们的特点,形成动人心魄的乐章。

2023年,为了更好地推广《天山放歌》,发挥优秀文艺作品在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演唱版本的基础上,又制作了多语种版,便于在全疆各族群众中推广。同时歌曲的MV作为中国文联2023年度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资助项目,启动了在新疆国际大巴扎、伊犁河谷、天山天池、火焰山、葡萄沟、喀什古城等地的拍摄。今年3月初,《天山放歌》MV宣推活动启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MV中的影像看到了天山儿女为幸福生活努力的英姿,为美好明天奋进的身影。

“我们要立足新疆实际,以歌舞为媒,拓展新疆文艺作品的推介渠道,用契合时代需要的作品,实现新疆对外形象从他塑到自塑的转变,多渠道多形式讲好新时代新疆故事。”新疆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邓选斌说。(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舞蹈盛事添彩“歌舞之乡”

自2008年举办首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开始,这项舞蹈盛事,就成为展现中国新疆靓丽风采,树立中国新疆良好形象,打响中国新疆“歌舞之乡”美名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新疆喀什(麦盖提)丝路文化胡杨节(红枣节)开幕式上,民间艺人表演刀郎麦西热甫。王志清 摄

截至2023年,六届舞蹈节相继迎来俄罗斯、乌克兰、德国、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埃及、新加坡、澳大利亚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舞蹈艺术家,舞蹈节作为重要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品牌之一,充分展示着世界文化的开放性、多样性、融合性,并持续以艺术精品为引领,带动舞台创作的交融互鉴和高质量发展。

以2023年的舞蹈节为例,共有来自国内外的27个演出团的28台剧目奉献62场精彩演出。同时,舞蹈节还配套举办了“璀璨丝路·和合共生”时尚秀、“丝绸之路”街舞展演、新疆舞蹈创作交流会、“一起来跳新疆舞”全疆广场舞展演等活动。这些内容的加入,让舞蹈节作为一项新疆的精品文化节事,不断促进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如今的舞蹈节舞台上,观众可以看到民族舞剧、芭蕾舞剧、歌舞剧、歌舞晚会、历史题材舞剧……不断丰富的剧目种类,不断提升的艺术高度,极大满足了观众需求。

在舞蹈节的举办过程中,始终在加强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建设上努力,不断创新办节模式、丰富节事内容、提升剧目品质,创立走向世界的中国新疆文化品牌。(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西藏

《江措塘》古调焕发新声

今年3月,西藏民歌新唱作品《江措塘》入选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参演作品,来自远方的古老声音,源自灵魂深处的律动,散发着苍劲的生命活力。西藏文艺工作者向全国人民展示了自己的创作力,展示着西藏蓬勃发展的文艺事业。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担任今年西藏文化厅“民歌新唱”项目负责人的藏族男高音歌唱家多吉次仁介绍:“西藏文化厅开展了一个民歌新唱的项目,我很荣幸地担任了项目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今年要创作大概15首民歌,如今正在火热进行中,预计八九月份完工。

“西藏自治区新年晚会上我们将会推出两首进行演唱,其中一首正是入选的作品《江措塘》。”多吉次仁说。

千百年来,辛勤善良的雪域儿女在高山田头以歌会友、增进交流,创作出一首首经久不衰的经典民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民歌也面临着受众减少的挑战,民歌新唱势在必行。

民歌如何进行新唱?多吉次仁给出了答案:歌词创新、乐器创新、形式创新。

他拿作品《江措塘》举例,“编配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创新。以前只是简单伴奏,现在我们增加编曲的复杂性,以钢琴配伴奏,老歌新唱,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为了把歌曲更好地演绎出情感,排练演出的人员需深入了解歌曲背后的创作故事,全身心投入、沉浸式感悟。让歌曲在情境中演唱,让民歌与观众零距离接触,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

在西藏,人们钟情也善于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些民歌中,既有阿佳们如泣如诉的低婉吟唱,又有后生们“拦羊嗓子回牛声”的引吭高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歌,西藏地大物博,民歌之间也有不同的差距。

“有些是情歌,有些是牧歌,有些是劳动歌。故事背景也不尽相同。”次仁多吉说,“演唱模式加入情景,伴奏中加上特色乐器,才能让听众身入其境。”(西藏日报记者刘斯宇格桑伦珠卢文静)

文化惠民演出每年逾4万场次

西藏自治区自1965年成立以来,目前已拥有2800余项非遗项目,平均每年的文化惠民演出达到了4万余场次的规模,10万文艺大军遍布城乡牧区、基层一线,成为国内乃至世界范围文化传承体系最健全、文化保存门类最丰富、文艺发展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西藏拉萨市各族少儿在布达拉宫广场歌唱伟大祖国,表达深深的爱国之情。(西藏日报供图)

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区非遗保护中心)辅导部工作人员、国家二级歌唱家占堆介绍,西藏每年的传统节日都会开展文艺活动,例如雪顿节、雅砻文化节等。“每年传统节日的直播观看人数都达到了十几万人次。去年我们举办了一个四季春晚,线下观看演出人数达到了几千人次,秋季春晚直播人次更是达到了37万人次,线下达到了两万余人。”占堆表示,每年举办的文化节表演活动,剧院都是满座。

2022年7月12日,雪域高原各族儿女迎来了自己的文化盛会——首届西藏自治区文化艺术节。演出不仅表演了藏戏、西藏民间舞等西藏传统文艺,更有西藏文艺发展史上首台现实题材大型歌舞剧《天边格桑花》。“西藏自治区文化艺术节我们是两年举办一次,今年将在七八月份举行。”占堆说。(西藏日报记者刘斯宇格桑伦珠卢文静)

报纸版面截图。

编辑:陈雅琪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