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4日消息(记者关灵子)近日,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据要素与新质生产力专题论坛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成功召开。来自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数据要素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塑造中的核心作用展开讨论,探索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并共同为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揭牌。

论坛现场(央广网记者 关灵子 摄)

论坛上,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建军以“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为题,从宏观发展视角深入解读新质生产力,阐述了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现实难题以及实现路径。他指出,金融不仅能拓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空间,激发消费升级,还能通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风险管理,为产业创新提供支持。

李建军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一,未来的发展应聚焦于稳步优化金融结构,引导资金更多地流向科技创新领域;二,构建科创融资平台,解决研发动力和“卡脖子”问题;三,强化新型要素供给,夯实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四,完善科技金融监管框架,防范化解创新风险。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在社会各个领域上的最新应用。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推动产业变革,未来人工智能的演进方向将聚焦生产领域,如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中的各种产业机器人和生产工艺流程中的各种智能设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以“关于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几点思考”为题,指出数据要素的深入研究,包括其确权、交易、收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呼吁加强数据经济产业链、供应链的研究,以确保数据要素能够在经济运行中充分发挥作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周开国围绕数据要素如何促进金融创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等几个问题展开论述,指出通过政府产业基金和市场化产业基金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深度融合,进而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全球数字技术普及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已成为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重要力量,“数据要素是新质生产力的源泉,数字经济是未来发展的方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吴卫星在论坛上表示。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论坛还发布了《北京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蓝皮书全面总结了北京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就,提出了构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六大平台任务,并围绕数字场景、数字要素、数字生态、数字技术、数字金融、数字服务和数字贸易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设思路与对策。

编辑:曹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