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印记北京中轴线大众篆刻作品展(上海巡展)“雨燕衔新·沪上印迹”快闪活动在上生·新所举行。

本次活动是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印记北京中轴线大众篆刻作品展(上海巡展)的分展活动。4月30日,在上海市文旅局、上海市文联、北京市文物局指导下,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印记北京中轴线大众篆刻作品展(上海巡展)已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开幕。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在印记北京中轴线大众篆刻作品展(上海巡展)上表示,文化传承与创新关系十分密切。他肯定了本次展览在科技与艺术的上跨界融合,也强调了大众参与对文化生命力的激活,为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播提供了理论指引与实践范例。

本次活动是去年“印记北京中轴线——大众篆刻作品展”印记景区北京站系列活动的延续。今年的活动以“雨燕衔新·沪上印迹”为主题,借北京雨燕这一城市候鸟象征,联动北新建材的北新雨燕工坊,融合北京中轴线文化、篆刻艺术与海派建筑基因,打造科技与人文共生的沉浸式体验。

以文化为纽带、以创新为驱动,此次活动开启两场深度对话和一场分享会。嘉宾立足行业实践,在观点碰撞中挖掘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契合点,为不同领域的合作与发展探寻更多可能性。

在“传统文化与科技新生”分享会上,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导,长江学者张伟然,高等教育出版社重点编辑部主任马俊华,上海中国书法院副院长王琪森,上海韩天衡艺术传承交流中心副主任周敬,文汇出版社社长助理熊勇现场分享篆刻艺术中的哲思,从非遗匠心的纹脉传承到现代工业美学的精准刻度,解码传统文化与科技赋能的共生之道。

王琪森表示,早在2009年9月中国篆刻就申遗成功,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又申遗成功,这两个人类文明非遗项目的联合办展,可谓是珠联璧合、光彩夺目。这次巡展是从京华到海上金石玺印的双城记,篆刻艺术的嘉年华。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健康生活的融合”主题对话中,嘉宾们深度结合各自领域的绿色科技和健康理念,以北京中轴线文化、篆刻艺术为纽带,强化公众对绿色建材、健康科技、科学膳食等的认知与信赖,分享在大健康领域的创新实践。

在“京派与海派的艺术碰撞”主题对话中,嘉宾们表示,京派与海派美学虽有差异,但在材料的连接下,可以融合创造出具有独特文化魅力和时代精神的设计作品,满足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对现代生活的追求,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中国设计的国际影响力。

现场进行了《大众篆刻十八讲》《印记中轴文化浦江行——大众篆刻作品集》,以及《心里裹着光 一路同行》等图书的展示,激发大众对文化的传承与热爱。

编辑:吴海波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