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闻中心 > 央广网独家报道

央广网

[纪念抗战不能忘却的那些人]明妮·魏特琳:金陵永生

2015-09-12 14:03:00 来源:央广网

  

  魏特琳

  《金陵十三钗》原著作者严歌苓在接受采访时曾称,她写作《金陵十三钗》,最初的灵感来自《魏特琳日记》。明妮·魏特琳,是当时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育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南京沦陷期间,学校设立的妇女儿童难民收容所收容了一万多名妇女和儿童。那些血流成河的日子里,魏特琳几乎每天都坚持写日记,留下了五十余万字的文字。那些文字里充满了道义和悲悯,记录了一段血淋淋的历史。

  1886年9月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西科尔小镇的魏特琳,家境并不富裕,因此从小便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优秀品格。 1917年魏特琳考取伊利诺州大学师范专业,毕业后在伊利诺伊州中学开始教学生涯。1912年,初到中国安徽的魏特琳,见女子多不识字,便矢志推动中国女子教育,并成功创办了合肥三青女子中学。

  

  图为:金陵女大难民营工作人员合影。左四为魏特琳

  奋不顾身 保护战火中的妇女儿童

  1937年11月11日,上海完全沦陷,日军分三路扑向南京。17日,魏特琳致信美国大使馆,建议设立一个安全区,让那些无法撤离南京的难民有一个相对安全的栖身之地,以躲避战火。她在信中说:“无论从地理位置或建筑物的牢固性来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作为难民收容所是再合适不过了”。不久,“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成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也设立了妇女儿童难民收容所,魏特琳成为了红十字会委员。

  12月13日,日军从南京坍塌的城墙缺口蜂拥而入,开始了持续六周的烧杀奸掠。成千上万无家可归的妇女和年轻姑娘涌进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她们挤在教室里,睡在实验室的桌子上,蹲在楼梯和过道里,露宿在室外的草坪上,乞求魏特琳能给她们一个安生的地方。

  此时的魏特琳成了妇孺们的“保姆”和“守护神”。自12月13日到17日,她先后收纳了8000多位难民。

  因为专门收容妇女,金女院成了日本兵的目标。在学校的大门口,魏特琳多次挺身阻止日军进入校内。当日本兵命令魏特琳离开时,遭到她的严辞拒绝。

  “这是我的家。”她回答道:“我不能离开。”甚至当日军咒骂她和用血迹斑斑的刺刀在她脸上乱晃时,她也毫不退让。

  12月17日,两个日本兵前来滋事,魏特琳和他们争执。事后魏特琳才发现中了日本兵的阴谋,原来那两个日本兵把她困在前门,其他人则乘机从后门闯进楼里轮奸3名妇女,还抢走了12名姑娘。这件事让她抱憾一生。

  在南京大屠杀那段黑暗的日子中,魏特琳是妇女眼中的守护神,是难民们赖以生活的精神支柱。到了1938年年初,金女院难民所中难民的数量达到了13000多人。

  

  图为明妮·魏特琳的墓碑。

  用自杀了却人生 直到死仍记挂中国

  1985年,《南京大屠杀》的作者徐志耕在采访时发现,许多受过庇护的妇女仍能清晰地记起救命恩人“华小姐”的形象:瘦长个、高鼻梁、长长的脸上有一对湖蓝色的善良的眼睛,上穿西装、下着毛裙,50岁左右的年纪,“她总是手拿一面美国星条旗守在大门口,不让日本人进来……”

  华群是魏特琳的中国名,很多中国人称他为华小姐,南京人称她为“南京的守护神”。这些奋不顾身的举动,使她的名字在难民中广为传颂,“华小姐”也成了安全和希望的象征。

  然而,现实中的魏特琳多数时候只能默默隐忍,承受着日本士兵的威胁和耳光。最终在日本方面的压力下,1938年5月21日,南京的所有安全区都被迫关闭。

  日军在南京城中的暴行,使得魏特琳的精神与肉体受到创伤。在南京大屠杀结束后不久,她不得不回到美国接受精神治疗。

  1940年5月14日,她在多方的劝说下离开南京回到美国治病。1941年5月14日,也就是她离开中国一周年的日子,她选择这一有意义的日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死在了印第安纳州一间普通公寓里,年仅55岁。在遗书中,她写道,在中国的传教失败了,与其受精神之苦,不如一死了之。临终前她说:“如果能再生一次,还要为中国人服务,中国是我的家。”

  在当时的美国,很少人知道魏特琳,但在中国,魏特琳的死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和轰动,远远超过美国。在她葬礼的同一天,金陵女大的师生在成都也举行了悼念仪式,国民政府也在获悉魏特琳去世的消息后,表示哀悼,并授给他一枚精致的银质奖章。

  在美国密歇根州她的墓前,人们在墓碑上刻上金女大校舍的剖面图,上面用苍劲的隶书以竖行刻着四个汉字:“金陵永生”。

编辑:龙明洁

关键词:明妮·魏特琳;抗战;纪念

说两句

相关阅读

【难忘的抗战声音】诗歌篇:赞美

《赞美》这首诗是爱国诗人穆旦写于1941年12月的作品,作为当时还年轻的诗人,穆旦在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奋起,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2015-09-11 16:34:00

[纪念抗战不能忘却的那些人]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一位加拿大人坐不住了,前往纽约向国际援华委员会报名,主动请求组建一个医疗队支援中国,他就是诺尔曼·白求恩。

2015-09-11 12:39:00

抗战剧《左手劈刀》 管乐:抗战剧中的亮眼小花

抗战剧《左手劈刀》 管乐:抗战剧中的亮眼小花

2015-09-10 21:33: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猜你喜欢

视觉焦点

推荐视频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