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闻中心 > 央广网独家报道

央广网

1976,他们用声音记录唐山

2016-07-28 09:45: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7月28日消息(记者张雷 魏仕杰)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唐山大地震发生,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为之一震。

大地震后,唐山一片废墟。资料图

  灾难发生时,时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央广”)时政记者的刘振英正在上海随团访问,而央广驻河北记者王润庭则在河北沧州献县采访。他们一南一北,分属两地,却在接到大地震消息时,做出了同样的选择,那就是:去唐山。

  40年的光阴,抹平了伤痛,却抹不去老一辈广播人对于那场灾难的记忆,那些记忆曾经藏在电波中,在他们的内心回荡了整整40年。那年,刘振英31岁,王润庭46岁。

  央广网记者专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时政部主任刘振英(右)老师

  “地震了,央广播音不能断”

  对于做了一辈子时政记者的刘振英而言,40年间,他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数也数不清。然而在他心中,却有一块地方永远留给了唐山,留给那座浴火重生的城市。

  “当时并不知道是唐山。北京有消息说地震了,我的第一个念头是央广的播音有没有断?”40年后在央广的一间办公室里,71岁的刘振英讲起过往,依然历历在目。

  接到地震的消息后,远在上海采访的刘振英最担心的就是央广受地震影响而中断播音。如此规模的地震,灾区道路中断,报纸发行不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唯一能够给大家带来外界消息的,只有广播。

  第二天,央广的持续播音让他松了一口气。随后,刘振英乘船到大连,再从大连返回北京。“北京也被地震波及,当时同志们只能一边挖防震洞,一边工作。央广的声音不能断,这是铁的要求。”

  “向组织申请,我要去唐山”,带着这样的信念,31岁的刘振英提交了申请,并一头扎进已成为一片废墟的唐山。

  挺进唐山,只为播发第一条鼓舞人心的消息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河北站站长王润庭接受记者专访

  “那年的唐山,不敢想。”2016年7月25日,已经86岁高龄的王润庭拄着拐杖,走进央广河北记者站的办公室。刚刚生了一场大病的老人走路很慢,他的右手里,攥着连夜完成的地震回忆手稿。

  手稿足足有14页,里面圈圈改改,勾勾画画,像是无数的细节从老人的记忆中翻捡出来,一点一点的加到手稿里。

    视频:纪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专访老一辈广播记者王润庭。

 

  “当时记者站里5个人商量,决定3人到唐山,2人留守。央广正好给站里配了一部北京吉普车……先从石家庄到北京……再奔赴唐山。”1976年8月1日,在震后的第四天,王润庭和两名同事从石家庄出发赶往唐山,他们也是第一批抵达灾区的央广记者。

  “帆布汽车里非常闷热,越接近唐山,道路的状况越差。可我们一刻也不敢停,只希望尽快挺进唐山,播发一条鼓舞人心的消息,让唐山的受灾群众知道,他们并不孤独。”王润庭说。

  “路不好走,到唐山已是夜间,市区不通电,到处黑乎乎,只靠车灯摸索前进。闻到的是一股腥臭味和刺鼻的消毒液味儿。”到达唐山时,位于唐山机场的抗震救灾指挥中心一片杂乱。王润庭和同事们用领来的塑料布和木杆简单搭起营帐,立刻投入工作。

  “到达灾区的前几天,我们就报道了模范人物李玉林,这在当时引起的震动很大。”

  地震发生后,通信中断,李玉林作为开滦煤矿工会副主席,刚从瓦砾中爬出来,仅穿着一条三角裤,开着矿上的救护车不顾一切飞奔到北京,给党中央报告唐山地震的消息。

  “这样的故事和事迹,感动和鼓舞了无数人。”王润庭说。

  没有地方,趴着也要写稿

  趴着写稿,是刘振英和王润庭对唐山的共同记忆。

刘振英在接受记者采访

  “我进入灾区已经是震后的二十多天”,尽管有了思想准备,但唐山的情景还是让刘振英倒吸了一口冷气。在刘振英的回忆中,简单的帐篷闷热而潮湿,能有一块门板作为床铺已经是优越的条件,更多时候他们只能睡在地上。

  “沿着大街走过去,几乎看不到立着的房屋。道路两边随处可见一个个土丘,遇难的人被临时掩埋在那里,上面插着小木板,写着姓名单位,等待亲人前来认领。”刘振英说,“到处都是带着口罩的医生和解放军,喷洒消毒药的飞机,轰隆隆地从头顶飞过。”

  道路不通,很多地方车辆无法通行,刘振英和王润庭就靠着一双脚走下煤矿,走进钢厂。而忙完了一天回来,因为没有桌椅,他们也只能趴着、蹲着,完成自己的稿件。

被震得面目全非的楼房 资料图

  “听到广播,我们就不是孤立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代广播拥有了完善的通讯手段,电脑、手机、卫星电话,还有精确覆盖灾区群众的应急广播。然而对于40年前深入唐山的记者来说,一切都变得困难重重。写稿不易,发稿就更难。

  大地震后被震弯的铁路 资料图

  “信号时断时续,电话很难拨通北京。”刘振英告诉记者。

  “好在当时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在抗灾指挥部”,王润庭说,电话不通的时候,他们就想尽办法联系军方用飞机送稿,飞机不行了就用汽车往北京赶。直到后来,央广专门派了两辆车到唐山转运稿件,发稿的困难才得以缓解。

  “能够在吃饭的时候,听到食堂大喇叭里传出央广的声音,我们就知道到自己并不孤独,祖国在我们身后。”刘振英说。“听到自己的稿件被播发,再苦再累也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在唐山灾区,央广记者采访了“第一个向北京报信的李玉林”,采访了“震后十五天从井下生还,创造生命奇迹的矿工”,一个个鼓舞人心的故事传遍了全国……

  24万余遇难者,其实也有他的亲人

  一张红色的“唐山丰南地震抗震救灾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代表会议出席证”,被王润庭珍藏了40年,证件的边缘已经有些发黑,而内页的公章却依然鲜红。落款处的时间,被黑色印刷体定格在了1976年。

  地震造成大批伤残人员 资料图

  “我老伴的家在丰南,我的弟弟、弟妹就住在唐山市里。”王润庭告诉记者,老伴曾经嘱咐他到灾区  后就去探望亲人,看看他们的安危,可他却在二十多天后才抽出空来。“到唐山,眼见震后的惨状,和解放军昼夜不停往外扒人的情景,便只顾工作、工作,脑子里再没有别的。”

  “十多天没有消息,老伴只能乘坐运送救灾物资的车辆赶赴唐山……这才知道她的父亲和妹妹都在地震中遇难,只有母亲被人从土堆里扒出来侥幸捡回一条命……巨大的悲痛让老伴染上了疾病……”。

  那一年的唐山,有242769个鲜活的生命葬身瓦砾,这个数字王润庭记得格外清楚,因为这其中,也有他的亲人。

  资料图

  在刘振英和王润庭的记忆中,地震之后的唐山,满目疮痍,一片废墟。然而挂在墙上的大喇叭和摆在废墟上的收音机,常常给灾区的群众带来生的希望。刘振英、王润庭和更多的广播人,用声音记录了唐山的历史,也见证了一座城市40年间的凤凰涅槃!

编辑:徐芳

关键词:唐山;地震;央广

说两句

相关阅读

“唐山地震40周年” 特别报道:无法抹去的城市

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一带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一座百年城市被夷为废墟,24万民众殁于瓦砾。有人曾预言,唐山“将从地球上被抹去”。然而,唐山靠着“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抗震精神,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站立起来,用40年的时间抒写了重生的奇迹。

2016-07-28 07:00:00

17年前唐山少年被控杀害两女童 17年后案件明日将重审

1999年,17岁的河北唐山青年廖海军被指控杀害两名女童,一审被判无期徒刑。服刑期间,经过不断申诉,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下达再审决定,同年底,河北省高院做出裁决撤销原判。在服刑11年之后,2010年4月廖海军被取保候审。据了解,明天也就是26日,该案将在河北省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重审。

2016-05-25 08:31:00

【网络媒体走转改】唐山世园会开幕 震后40年迎来新生

29日,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河北省唐山市盛大开幕。此次世园会会期为2016年4月29日至10月16日,共171天,将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展,预计参观者将超过1000万人次。

2016-04-29 20:07: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猜你喜欢

视觉焦点

推荐视频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