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

新起点,新纲领,新目标,新希望。

未来五年的美好画卷,有你也有我。汗水浇灌收获,实干笃定前行。

新的五年,一起奋斗,每个人都了不起!

央广网推出系列报道《我的“十四五”》,书写每一个“我”的五年计划,描绘“我”的奋斗故事。

 

央广网采访邰丽华(手语翻译:李琳)

央广网北京5月16日消息(记者王晶)三年后,再次见到邰丽华,是在她的办公室,位于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二楼。记者站在门口,她热情地挥了挥手,带着标志性的笑。在听不到别人讲话时,邰丽华都会一笑,似乎感到抱歉。

一杯咖啡在手边,两张并在一起的办公桌,打印机直接被她放到了一把木椅子上,最多15平米的面积,构成了这位家喻户晓的艺术家的办公区。

《千手观音》后再一次受外界关注,时隔16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邰丽华用手语“唱”出国歌,带来众多目光的集聚,但她仍保持清醒,“大家不只是关注我用手语‘唱’国歌,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家国情怀。”这一年,是作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的邰丽华,做全国政协委员的第14年,她45岁。

听力障碍,让邰丽华对艺术、对情感表达,有着异乎常人的敏感,她也从未停滞过思考,很多呼吁,仍被钉在她心坎上。在平衡多重身份之余,她为8500万残疾人代言,“对残疾人的关爱,还可以更好吗?”打这句手语时,她加重了力度。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央广网记者 黄一博 摄

撕下“残障”的标签

人生的舞台随着人的成长由小变大,可对于残障人士来说,却不一定如此。

推开门,邰丽华走出排练厅,见到团员王柯心刚休完婚假回来,她一下抱了上去,彼此之间用手语交流热烈。王柯心11岁开始就成长在艺术团,但到了26岁这样年纪,就要考虑是否要离开这个大集体,像健全人一样融入主流社会,接受锤炼。

这是邰丽华比较担心的,也是希望未来五年里,能启发更多人关注的方向。

她嘴里一直念叨着“我的孩子们”,言语中透露着一种“亲”。曾有演员在面临退役重返社会时不自信,担心会被健全人歧视或欺负。她觉得,在很多问题到来之前,助推改变外界对残障人士的观念,是亟需的,“残疾不是不幸,只是不便。残疾只是某一个功能上比别人差,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人类多元化的一种表现。”为此,她始终坚持,做残疾人工作,就是要通过提供支持服务,消除残疾对生命的束缚。

但观念的扭转,不在一朝一夕,在与外界的不断碰撞中,她自己也在做出改变。

她从不做广告或商业代言,但在去年9月的一次农产品公益直播带货中破了例。1个小时82万粉丝关注,带来21万元助残收益,这是过去囿于舞台观念的邰丽华没有想到的,“一边吃东西一边用手语给大家推荐,这是第一次。”但一开始她是拒绝的,马上就有了自我防卫意识。可在随后不断融入的过程中,她看到残疾伙伴在用互联网养活自己,很受触动,“我也要用我的力量去帮助他们,要让更多网友感受到我们的精神。”

如今,邰丽华不再抗拒一些东西。疫情之下,艺术团原定出访演出任务被迫取消,她带领残疾人艺术团开始探索线上演出,自己也成了抖音大V,和网友分享团内的训练、生活。“这样隔千山万水的人,也能了解我们的故事。”采访结束后,邰丽华就要前往南京,参与一个新媒体活动,她想让外界更多地了解到,还有这样一群人,生活在昂扬快乐的状态下。

但这同样是渐进的过程,记者在艺术团见到了很多听障演员,他们看起来那么阳光、自信,邰丽华解释道:“和聋人接触,他们一开始会带着戒备心,哪怕你是他的老师,也要花好长时间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是由于听力障碍下的一种本能反应。”她觉得,什么最重要?是更真诚的心。“把他们当成普通孩子去看待,他们也会以心换心。”

她又稍微顿了一下,转而有了坦然的神色,“残疾人艺术同样接受批评,希望大家是为我们的舞蹈、真善美所感动,而不是只因我们是残疾人。”

邰丽华正在指导演员们排练(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供图)

做个“普通人”

撕下标签的过程,一定是双向的。

邰丽华有时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整天,忙着给孩子们线上回复,步入社会后一堆问题摆在他们前面,“重要的是,给他们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克服内心的障碍。”这是邰丽华想让自己,也想让团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到的事。

有一个画面,邰丽华忘不掉,“就在这里,这个排练厅,办的毕业典礼。”她的手重重地指向地面,“孩子们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校长亲自为他们颁发了毕业证书。”

这开创了我国普通高校为聋人集体单独开班授课的先河,也是融合教育的实现和写照。孩子们心里也清楚,“今天和昨天可能不一样了。”他们退役后,可以和普通毕业生一样,回地方当老师,也能做社工人员。

艺术团附属学校成立于2013年,孩子们可以在学校里学习生活,接受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的基础教育和特殊教育,乃至上到大学接受高等教育。邰丽华介绍:“他们边学习边演出,初中毕业后又转到宜昌特教学校读高中,当时是远程视频教学,这一批是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类比自己的经历,邰丽华觉得,正是她对于学习知识的坚持,才让她在以后体验到“健全人更容易感受到的世界”。

“第一届当时报名上千人,真的上千人。”她反复用手语重复这句话。

他们亲自到各地筛演员,也有家长通过各个渠道一传十、十传百地将孩子送到艺术团来。不过,刚开始因地方教育水平不一,有的不会手语,有的连钟表都不认识,“所以第一个月我们统一开始学手语,进行扫盲。”在孩子们那,邰老师很亲切,却也有着不怒自威的严厉,从不会因为残疾,就降低对他们学习知识的要求,反而更高。

她希望,未来的特教学校教材要和普通学校保持一致,“不然时代发展这么快,残健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如今,艺术团附属学校已接收了4届学生,2019年有28位聋人舞蹈类学生入住。孩子们也很努力,手语翻译李琳说,有一段时间为通过普通话考试,上了大学班的孩子们每天奔波于学校和艺术团之间,坚持去做语言培训,老师们都很感动,“常和健全学生夸赞,看看艺术团那些残疾孩子的学习状态。”

这也是邰丽华对孩子们最大的要求,要有很好的品德、习惯,这也是最重要的。还要学会做一个勇敢的,敢于追求的“普通人”。

如今,和外界想象不同,聋生报考残疾人艺术团人数在减少,但这一点,却让邰丽华欣慰。“说明我国残疾人的康复水平在提高,很多孩子康复后可以回到普通学校求学。”但同时她也希望,在即将出台《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之前,以一己之力呼吁和倡导普通学校要针对残障儿童的特性,落实“一人一案”,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艺术团的孩子们正在上课(央广网记者 黄一博 摄

从扶门细节说起

“十四五”时期,还有些问题,是必须要去推动、解决的。

更好地营造无障碍环境,提高社会的无障碍意识,也是邰丽华的一种期盼。

纵有4场舞蹈需编排,邰丽华依然爽快地答应记者提出的有关手语歌曲录制请求,理由很简单,“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手语”。她还曾在两会上建议,确立每年5月5日为“全国无障碍日”。其中一个理由是,“5”的谐音同“无”,“无障碍”的内涵即融入、融合、包容、参与、分享和共享。

如今,邰丽华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她会带着孩子去体验盲道,“告诉他这是专门为视力不方便的人准备的,我们不能占据这个东西。”她还会特意教小朋友学会扶门,“现在很多人着急出门,开门后就扬长而去。但要有意识地回头再看一下,如果有人需要,留一下,这或许是他们的方便之门。”

扶门,虽是很小的一个细节,但在邰丽华看来,这也体现了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的文化素养,“人文修养怎么去提升,需要从我做起,通过细节来做。”

一直以来,艺术团的线上线下演出,都会考虑到无障碍问题,如何让更多残疾人朋友能够走出门,享受文化文艺的滋养?邰丽华分享道:“比如肢残朋友能够走进剧场,电影院能够有解说让盲人朋友欣赏电影,演出能够为聋人朋友配字幕等。”

就在采访前,邰丽华还特意和团里的一些盲孩子聊了很久,“他们经常遇到盲道被占用的情况,还有不少是被磕到后有了心理阴影,不愿意出门了,出怕了。”她觉得,这就是恶性循环,一方面,无障碍设施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文明标志;另一方面,如果真正实现无障碍,残疾人出行一定会畅通无阻。

解决很多问题的关键,是推动无障碍意识全民养成,这是邰丽华对“十四五”规划逐步落地后的期待,“残疾人事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她认为,现在我国在建设无障碍设施方面越来越完善,但往后看,未来五年构建无障碍社会,关键在于人的意识,要言传身教到我们身边每一个人。

艺术团的孩子们正在排练《千手观音》(央广网记者 黄一博 摄

坚守与心愿

采访期间,看着邰丽华如舞蹈般的手语,纵然心间有万般浮躁,也像被清凉纯净的水浸润,变得安然,这是采访她最大的感受。

邰丽华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比喻为一颗种子,做好传承的同时,还要做到特殊艺术的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可能大家的爱存得太久了,我们就要通过特殊艺术,把大家的爱都激发、喷涌出来。”展望“十四五”,这也是她的一个心愿。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邰丽华的指导下,艺术团还推出了经典红色歌曲的手语版。用手语再唱红歌,邰丽华对孩子们的要求是“不是简单地唱一下或演绎一下”,在这个过程中,她坚信,只有美的东西,才能让大家去追求。

她拿出不少精力去引导孩子们,“要理解每一个词背后的意义,怎么去表达情绪,要用怎样的表情。”

就在采访当天上午,邰丽华带着团员排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对孩子们来说又是一个挑战。她反复强调,“要去思考,在那样的年代,他们为什么要写下这样的一首歌?”她随即用大拇指和食指按衣领到腰际位置,从右上到左下划,动作铿锵有力,“这代表‘中国’。”

在邰丽华看来,用手语唱红歌,就是要通过每一个肢体语言,将对祖国的爱表达出来,这是对艺术的一种尊敬与升华;同时,也是要让爱国主义精神,扎根于每一个残疾孩子的内心。

至今,艺术团已巡演100个国家和地区,被指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在驻地会议室的一个展柜里,记者看到,这里存放着满满的奖状,及他们回馈社会的捐赠奖章。

这是他们梦想的见证,同时也体现着一种坚守:作为中国残疾人故事的特殊“讲述者”,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这张特殊的“国家名片”,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开放包容的中国。

这也是邰丽华将带领艺术团继续实现的“十四五”目标:未来5年,讲好中国故事,将特殊艺术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人看到真正的中国人的形象。

 

本期制作人员名单

监制:张春梅 赵净

记者:王晶

策划:王晶 朱虹 李雪南

视频摄制、剪辑:黄一博 郑平平

编辑:杨璇铄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