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20日消息(记者王晶)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危机担忧加剧,已有20多个国家实施了粮食出口限制令,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5月份世界谷物价格指数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大增29.7%。

反观国内,记者从国家发改委获悉,5月份我国粮食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3.2%。我国粮食价格为何能保持整体平稳?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农村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张义博撰文指出,中国粮价之所以能够保持整体平稳,归根结底是我国建立了强有力的粮食保供稳价机制和政策措施。

6月19日,北京北三环边一片麦地已经收割完(图片来源:CFP)

粮食库存总量充足 小麦、稻谷库存能满足一年以上消费需求

一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国连续8年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17.4亿亩以上。当前农户种粮意愿平稳,2022年全国春播粮食面积约9.4亿亩,同比略增,有助于形成粮价稳定预期。

张义博介绍,生产成本决定粮价,还会通过挤压种粮收益影响粮食稳定供给。为了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我国实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不断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推广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扶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了种粮农民收益。

同时,针对近期农资价格过快上涨,及时建立了化肥保供稳价工作机制,部署投放国家钾肥储备,中央财政两次下达资金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农资补贴,减轻了种粮成本上升压力。

张义博称,当前,我国粮食库存总量充足,小麦、稻谷库存能够满足一年以上消费需求,叠加政策性粮食持续投放,能够有效平抑粮食市场波动。

健全粮食现代流通体系 年度粮食跨省物流能力超2.5亿吨

张义博表示,粮食流通和应急保障水平直接影响粮食市场稳定。

“为适应我国粮食跨省流通增长需要,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外部冲击,我国着力提高粮食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张义博介绍,建立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完善“两横、六纵”粮食物流八大通道,基本形成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格局,推进粮食物流四散化、信息化、标准化发展,提升了粮食物流效率。改造建设粮食应急配送中心,强化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形成了中央、省、市、县的四级粮食应急预案体系。

当前,我国年度粮食跨省物流能力超过2.5亿吨,36个大中城市主城区及市场易波动地区的地方成品粮油储备达到15天及以上,确保了人民群众粮食需求能够得到及时满足。

推动粮食进口来源多元化 防范国际粮价传导风险

国际粮价会通过进口渠道传导影响国内粮价。近年来,我国每年粮食进口规模都保持在1亿吨以上。张义博称,为了阻断国际粮价的输入性影响,我国着力推动粮食进口来源多元化,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与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粮食和农业多双边合作协议,培育发展国际大粮商,严厉打击资本恶意炒作、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加强小麦、大米、玉米进口配额管理,构筑了防范国际粮价冲击的“防火墙”。

数据显示,我国采取的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张义博介绍,2022年前5个月,美国芝加哥市场玉米期货价格上涨了26.7%,同期我国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价格仅上涨了9.8%,我国玉米(中等)集贸市场价格累计只增长了4.7%。

6月16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正处于决定全年经济趋势的关键节点,我们将积极扩大有效需求,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条件下尽快实现复工达产,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稳住经济大盘,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

编辑:高杨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