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闻中心 > 央广网国内 > 国内滚动

央广网

昆明东郊一村落首发村志 现建文帝亡滇新证据

2015-07-08 23:14: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昆明7月8日电 (记者 马骞 杨谨语)昆明东郊宜良县有一村落名为梨花村,《梨花村志》8日在昆明首发。有意思的是,这个连许多昆明人都觉得“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竟发现了建文帝亡滇新证。专家学者在该书首发式上对梨花村与建文帝亡滇之间的关系作出说明,为建文帝亡滇提出新证据。

  《梨花村志》涉及梨花村世居马,杨,赵,施,王,唐,舒,何,贺十个姓氏;年代上起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镇滇始,涉及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沐英长子沐春派兵15000人,开凿铁池河(汤池渠),建立沐庄(梨花村),建文四年(1402年)“靖难之役”后沐驷随建文帝亡滇,沐驷定居沐庄,开创梨花村等等重要历史事件;下讫公元2015年5月阳宗海管委会为马氏宗祠挂牌“文物保护点”止633年历史。村志所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中,马氏与沐英的关系,建文帝与沐驷亡滇,沐驷定居梨花村以及马氏与稍后来村定居的杨姓,赵姓以及再后来的其他姓氏关系成为亮点,更有新证破解了建文帝亡滇这一史学界争论已久的“谜团”,为村志增色。

  记者在梨花村马氏宗祠看到,内立有“本族始祖马公讳沐驷生马普台普华暨合族灵位”石碑,刻有马氏始祖马沐驷以下十六辈祖先及配偶名字。正是此碑,经专家研究考证后认为,梨花村始祖马沐驷即沐英四子沐昶,后改名为马沐驷。梨花村世代村民相传,“建文帝遭朱棣迫害,难找安身之处不得已逃往云南,沐昶随即陪同建文帝一同逃亡,来到梨花村”。

  “沐氏家族自沐英开始,主政云南近300年。沐英有三个儿子都担任过云南总兵官。”云南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回族学会会长高发元介绍。沐氏家族与云南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沐英作为明太祖朱元璋义子、明朝开朝大臣,一直深得朱元璋信任并委以重用。沐氏家族与朱元璋皇族有非同一般的政治和亲情关系,这为建文帝亡滇亡滇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而且,根据相关史实,北、东、南三个方向都在朱棣重点掌握下,逃往西南边陲的云南应是建文帝的首选。

  那么,沐昶陪同建文帝亡滇是否具备条件?为此,高发元经过研究佐证认为:首先,建文帝与沐昶为义兄弟;其次,根据推断1402年建文帝出亡时,沐昶已成年,体力充沛、心智成熟;同时,沐英共有五子,其中三子都跟随沐英接连出任云南总兵官,五子沐昕为常宁公主驸马,唯独四子沐英史书鲜有记载。根据一般规律,沐昶作为封疆大吏的“质子”留居京城的可能性最大。专家对沐昶落籍梨花村的时间大约在1403年至1404年间,这一时段在建文帝出亡的1402年后不久。根据以上论证研究,沐昶陪同建文帝亡滇符合客观规律。再加上建文帝在云南留下的许多传说和遗迹,比如相传建文帝住过武定狮山正续寺,如今一进山门便可见大型群画《建文帝逊国图》等根据,为建文帝亡滇提供了重要证据。

  《梨花村志》编纂历经两年时间,云南民族大学研究员李清昇也称,《梨花村志》最具特色最有意义的一点就是承载着一段厚重悲壮传奇的历史文化,生动地印证了梨花村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那些民间关于沐国公四儿子护送建文帝到过梨花村的传说,破解了六百多年来史学界一直存在的有关明建文帝出亡之谜。(完)

编辑:王进

关键词:沐英;村志;武定狮山;村落;新证据;梨花村志;云南民族大学;谜团;靖难之役;质子

说两句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猜你喜欢

视觉焦点

推荐视频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