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抗战路:地道战遗址千年老槐诉说峥嵘岁月
2015-09-02 10:50:00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千年老槐诉说峥嵘岁月——记者探访冉庄地道战遗址
冉庄,距离河北省保定市主城区只有30多公里。从保定城区出发,汽车行驶半个多小时就到了冉庄村口。
在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上,冉庄村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庄,村子周围是大片丰收在望的玉米地。
但是70多年前,就在这个普通的村子里,村民们创造出了神出鬼没、举世闻名的地道战,打得日军狼狈不堪。
1945年春夏交接,驻保定的日伪军共两个团的兵力,兵分三路向冉庄袭来。
当时,冉庄兵民早已严阵以待,在各个作战工事里守株待兔,敌人进村后,地雷四处爆炸,各战斗工事一齐开火,日伪军伤亡惨重,再也不敢前进一步,从此他们留下一句话: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
历经沧桑,冉庄仍保留着抗战时期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使人如同置身于那段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千年古槐、大钟、碾盘、翻板、马槽、锅台、水井地道口,这些曾在电影《地道战》中看到的景象呈现在记者面前。
保定市清苑区教育局副局长张永苏介绍,冉庄地道战神秘的地方在于地道口的设置,当时冉庄村450户,几乎户户都有地道口,用于作战的30个,包括通往村外的3个,这些地道口和140个作战工事相通,进退自如。
有了地道做依托,抗日军民在战争环境中可以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如地道电台、地道报社、地道工厂、地道医院等,形成了一条抗战的地下长城。
走进地道才发现,这一近16公里长、巧夺天工的冉庄地下长城里,各种地下设施有23种256处之多,如地下指挥部、储粮室、兵工厂、水井、翻板、卡口、双层地道等。军用地道内设有卡口、翻板陷阱、双身洞、掩身洞等。
“对进入地道内的敌人,就像插上门来打狗,堵住笼子抓鸡。”张永苏说。
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里珍藏的500多件地道战革命文物和史料,仿佛在向参观者诉说着70年前中国人民抗战的那段峥嵘岁月。
纪念馆内,参观者每每走过抗日英雄张森林的事迹介绍牌,都会驻足细看。
张森林是地道战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冉庄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
清苑区教育局德育股副股长史新慧介绍,当时在冉庄小学当老师的张森林,有文化且见多识广,“脑袋瓜很好用”。
1939年的一天,在老百姓家地窖内躲过敌人的搜捕后,张森林想到了挖藏身洞的办法。此后,他发动全村老少修筑能藏能打的地道,开展地道战。
不久,伪“绥靖军”十六团和一部分日军来袭。面对1000多名强敌和30多挺机枪、两门大炮,冉庄民兵充分发挥地道优势,将敌人打得狼狈逃走。
1943年秋,因汉奸告密,张森林不幸被捕,被敌人残忍活埋,年仅34岁。
如今,在冉庄小学,每个学生都熟知张森林的事迹,学校“红色小导游班”里,接到导游任务的小导游,会将张森林的故事详细讲给游客听。
冉庄小学校长许国需告诉记者,学校于1938年建成,在抗战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教育功能。
当时,学校有两套教材,一套是日本版的,一套是中国版的。
“学生的课桌底下,都有几块活动的地砖,日伪军来巡查时,学生就装模作样地学日本版的教材,他们一走,学生便从地底下掏出中国版的教材来学习。”许国需说。
学校不远处的冉庄村十字街口,电影中留下经典镜头的那棵千年老槐树受地道的影响,根部断裂,如今已枯死,但它依然矗立在那里,干枯的树干上还悬挂着当年用以报警的那口大铁钟,似乎依旧在提醒着人们:历史不能忘记。(记者 王强 周洪松 特约通讯员 侯文生)
【抗战记忆】 冉庄地道战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中部清苑县冉庄民兵挖筑地道对日伪军作战,被称为冉庄地道战。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华北,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开始挖地洞,逐步由单口洞发展为双口洞、多口洞和战斗地道。冉庄的地道及其工事,是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创造和逐步完善起来的,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纯防御到主动打击敌人的过程。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清苑区境内,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主战场上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
《中国教育报》2015年9月2日第1版
编辑:范斯腾
关键词:地道战,遗址,冉庄地道战遗址,日伪军,工事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