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将于10月下旬在无锡举办
2015-10-07 20:41:00 来源:央广网
因此,我们有责任不停地向全球传播和普及佛教的慈爱智慧,让大家一起来启迪心智、传承知识、陶冶情操,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让佛学为文明传承和经济发展服务。通过佛学智慧的力量来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改造社会,创造财富。使人们在持续的天工开物中更好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让佛学实实在在为人类造福。大力推动佛教艺术方法,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心灵、开阔眼界、增进共识、提升能力,让大家在持续的佛学智慧滋养中提高自我,共同寻求更多进步阶梯。
扶刚说,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佛教的宇宙胸怀。对待不同文明,佛教都可兼容并包。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佛教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领头羊。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为实现这些使命佛教可以给不同文明互动合作提供智慧与营养,更可以给大家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中华优秀文化的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完美实现。道德境界的丰实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中国佛教文明必将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工程中大显身手。因为佛教文化延续着中华民族上千年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新进步的要求,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中华佛教文化新的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魅力,具有当代特色价值的佛教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佛教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佛教遗产、书写在佛经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确保中华佛教文明与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一道,为人类健康发展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智慧动力。所以,中国佛教文化一定能为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繁荣立下新的丰碑。
扶刚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自成立之日起,他们就明确把佛教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现象。佛教传入中国,历史长久,覆盖面广,内容十分丰富。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室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研究机构,认为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把它看作外来文化。为放眼世界与世界接轨,他们将佛教史作为切入点,有步骤地开辟新领域。分别从佛教通史,进而扩展到断代史的研究;从佛教理论拓展到佛教宗派、佛教艺术;从汉传佛教开拓到藏传佛教。他们还开辟了佛教文献学这一新领域。在宋、元、明、清诸多版本大藏经之外,编辑了带有新中国标志的《中华大藏经》。因为,中国有别于印度本土佛教,在东亚自成体系。中国佛教与邻国有过密切交流,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该佛教研究室负担着国际学术交流的任务,与世界佛教研究学者搭起了宝贵的友谊桥梁,并取得多方受益的好成果。
除该佛教研究室外,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佛教协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还有陕西、四川、南京、上海等地相继建立相应的佛教研究机构,并系统开设了佛教专业课程。以著名佛学专家杨曾文老先生为代表的前辈们、魏德东教授为新秀的中青年学者们相继茁壮成长,他们毫不疲倦地在中国佛教文化战线上发挥着骨干作用。并且正在用辛勤与努力向人类奉献着第一流的研究成果,以实绩为中华文化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扶刚认为,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是慈悲济世。希望所有众生都能够接触佛法,离苦得乐,入世救世。一方面要努力开发其内在智慧以自利;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开展社会福利事业以利他。佛教事业的良好动机要求出家人是视富贵如浮云。既非为名,又非求利。何必精于学、勤于业、劳终日,究竟其动机何在?目的何在?完全是由于其慈悲心和责任感所驱使。把佛陀的悲和智融化于自己的骨髓中。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1、大慈:要以为人群谋幸福为职责;2、大悲:以替社会除灾害为己任;3、大喜:要心胸豁达,涵容一切,不分种族,不分国界,平等爱护众生,视他人之乐为自己的快乐,视他人的成就为自己的成就。对有益世道人心的善行美事,无不衷诚赞叹随喜,竭力协助;4、大舍:要当仁不让,以天下为己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协助他人的成功,但不自夸、不居功、不记怨、不恋亲,冤亲平等,人我俱忘。将小我溶入于大我中。可知佛教事业的动机,既非基于个人的利害得失,更非以个人的荣辱兴衰为出发,而是基于“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大精神。
扶刚说,佛教事业富有多样的社会价值与贡献。它在促进各行各业发展的同时,最终目的是在于净化人心、改善社会、福利群众。一般来说佛教事业是从事文化教育与慈善工作。因为文化教育事业可以直接净化人心,改善社会。慈善工作可以直接救济众生,福利社会。今日社会之不良现象是人心不自觉造成的。只要留心我们就不难发现国与国间充满着矛盾与冲突,人与人之间隐藏着不协调的因素。如果欲想改善社会、净化人心,运用佛教文化的真理来促进人性的自觉,尽量用佛教慈悲的道德生活去感化与影响。佛教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息息相关,物我同体的。人应该本其良知良能来激发互爱互助的精神,去爱一切人,救一切人,甚至爱护凡有生命的众生。
佛教教育还可以使人开发智慧、了解真理、认识人生、提升自己。同时教导人驱除心中的嗔痴烦恼,鼓励人过着自他兼利的道德生活,以取消人类互相仇视的心理,拯救社会互相伤害的危机。以舍己为人的精神代替贪心;以忍让宽恕的胸襟来溶化内心的嗔恨;以智慧之光照破愚痴的黑暗。那么,我们人生该是良善美好的,真实觉悟的;我们的社会是互助合作、共荣共存、和谐愉快的。佛教慈善是直接济世益群,福利社会:佛教诊所,佛教医院,佛教敬老院,临时赈济等。也可深入社会接触各阶层人物,实行潜移默化的服务。以促进个人的自觉,净化身心,利己利人。反省自己,认识现代的需要,认清自己所负的责任与使命;激发事业的雄心,以更好地从事自己喜欢的文化、教育、艺术、慈善等工作。
扶刚特别表示,佛教文化资源是当今中国社会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的佛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形成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而且为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它还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佛教不仅在传统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精神资源。
一、佛教文化资源是当今中国社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社会从思想价值到社会制度再到物质文明的各个方面的有机部分。当今中国社会仍然是在这样一个社会根基上存在和演化,人们无法抹去它的存在,也不能忽视它的存在。事实上,佛教已经深入到了中国社会骨髓的方方面面,离开了佛教,中国社会不仅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健全的。认识和理解中国社会离不开佛教,而且促进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也离不开佛教。事实上要保证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佛教是极其重要的宝贵财富,必须基于包括佛教在内的中华传统。并通过中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来实现。由于短期内还没有任何宗教或其他的东西能取代佛教在今天中国的地位,所以要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佛教更是不可缺少,因为它是实现这种稳定和秩序的终极思想基础。
二、当今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离不开佛教。思想文化发展与物质文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不同就在于它是一个不能超越先人和传统的渐进积累的过程,而且思想文化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向前发展。所以,当今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不可能抛开包括佛教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来发展,而只能在它们的基础上来发展和提升。很显然,要保持当今中国思想文化的独特性价值以及它的独特发展取向,佛教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一种思想文化要有它的价值,就必须保持其独特性,而在当今世界,要形成和保持思想文化的独特性,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继承和保持传统,因为创造一种独特性是很困难的,即使今天能够创造一些东西,但要保持下来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保持中国思想文化特性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继承和保持包括佛教在内的中国传统。由此也显示出佛教在这中间的重要地位。
三,当今中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与思想文化有直接关系的事业的发展,需要佛教作为其重要的精神源泉。要发展各项事业,就需要相应的资源,但现实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各种物质资源更是如此,而一种新的思想文化资源的创造和开发难度又非常巨大。但最具有运用价值、最能产生效益,同时也是别人所没有的资源就是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资源。这是当今中国社会唯一能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竞争的社会资源。这种资源的开发运用我们具有先天的优势,其他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无法与我们争抢。而且这种资源也最经济、最环保,还可以不断运用,不像物质资源,开发不仅耗费大,易导致污染,而且消耗掉就没有了,只能一次使用。可见包括佛教在内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多么的宝贵,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编辑:王文伟
关键词:佛教;论坛;无锡
杭州630名僧人参加“托钵行脚”佛教慈善活动-旅游图片库
2015-05-26 15:30:44
泰国僧侣油锅中打坐被批抹黑佛教-旅游图片库
2015-02-10 12:10:33
2014-11-14 15:36: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