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闻中心 > 央广网国内 > 国内滚动

央广网

走了105年,杨绛先生回家了

2016-05-26 10:54:00 来源:央广新闻

  5月25日1时10分,杨绛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杨绛先生的一生有着数不清的头衔:她既是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更是钱钟书先生口中的“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时至今日,这位淡然从容、优雅机敏的“精神贵族”,已经跨越两个世纪的人生起伏。当那些浮于人世的尘埃落定,她与生俱来的才华与魅力却依旧闪光,在岁月的历练下熠熠生辉。

  2014年,杨绛先生103岁生日之际,央广文艺之声《品味书香》栏目推出了一期特别节目。此时,再次分享给大家,以悼念先生。

  关于人生 | 欢乐与悲伤都是过客

  北京三里河一个属于国务院的宿舍小区,全是三层楼的老房子,几百户中惟一一家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便是杨绛的栖身之处。

  从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她就再没离开过。一晃三十多年了,曾经的“我们仨”,只剩下了她自己。有时她也会喃喃自语,“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杨绛2003年岁尾摄于三里河寓所

  但从那时起,杨绛就把这间寓所称为“人生的客栈”,欢乐与伤悲来来往往,都成了过客,已没有什么可以扰乱她平静的心灵。

  杨绛开始独自一人全身心整理钱钟书的学术遗物——她把这叫做“打扫现场”,每天的生活简单而规律,笔耕不辍,深居简出。在她身上,人们往往忘掉时间的残酷:一百多年无情而漫长,而这位女性始终一如既往的柔韧、清朗、独立,充满力量。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在吗?灵魂不死吗?

  ——杨绛

  关于爱情 | 爱是理解,是相互支持

  年轻时的杨绛与钱钟书

  杨绛与钱钟书是一见钟情。俩人见面,钱钟书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杨绛则答:“我也没有男朋友”。

  我与钱钟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们当初正是因为两人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我由宽裕的娘家嫁到寒素的钱家做“媳妇”,从旧俗,行旧礼,一点没有“下嫁”的感觉。抗战时期,生活艰难,从大小姐到老妈子,对我来说,角色变化而已,很自然,并不感觉委屈。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我爱丈夫,胜过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杨绛

  杨绛与其先生钱钟书正在看书

  杨绛成名比钱钟书早,随着她写的几个剧本被搬上舞台后,钱钟书在文化圈里开始被人介绍为“杨绛的丈夫”。

  但杨绛甘愿牺牲放下自己,成就钱钟书。她曾说:“我把钟书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价值。所以,当他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时,我不仅赞成,还很高兴。我辞掉女佣,心甘情愿地做‘灶下婢’。”

  戳文字,听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

  关于家庭 | 与世无争,只求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钱钟书是清华著名的才子,书生意气,而杨绛也是名门闺秀。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成婚,不久一同出国留学,无论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们相亲相爱的足迹。

  其间,杨绛与钱钟书爱情的结晶——女儿钱瑗降临。抗日战争爆发后,杨绛与丈夫选择了回国,辗转任教北大、清华等高校,同时从事文学研究。

  新婚的钱钟书和杨绛搭乘邮轮赴英留学

  钱钟书虽满腹经纶,在生活上却出奇地笨手笨脚,因此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做饭制衣、翻墙爬窗,无所不能。

  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染了桌布“不要紧”、颧骨生疔了“不要紧”,什么事都没让钱钟书操心,杨绛的“不要紧”伴随了钱钟书的一生。

  钱的母亲感慨这位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后来,钱钟书曾写给杨绛这样一句“赠语”:“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杨绛

  关于生死 |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从1994年开始,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在北师大任教的女儿钱瑗也因肺癌住院,女儿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钱钟书已经病到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医院提供的匀浆不适合吃,杨绛就亲自来做,做各种鸡鱼蔬菜泥,炖各种汤,鸡胸肉要剔得一根筋没有,鱼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

  她说:“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钱钟书与杨绛晚年合照

  三年之后,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又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

  杨绛、钱钟书和他们的女儿钱瑗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杨绛

  百岁高龄的杨绛

  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笔耕不辍,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并将丈夫钱钟书七万余页的笔记悉心整理出版。

  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时隔四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走到人生的边上,她愈战愈勇,唯愿“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关于教育 | “好的教育”要启发人的学习兴趣

  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杨绛

  2001年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杨绛在捐赠仪式上的说,这次是一个人代表三个人说话。

  我是一个人,代表三个人,我自己一个,还有已经去世的钱钟书,和我们的女儿钱瑗。那个时候,我跟钱瑗在钱钟书的病床前边,我们一起就商量好了一件事,就是说,将来我们要是有钱,我们要捐助一个奖学金,这个奖学金就叫“好读书”奖学金,不用我们个人的名字,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好读书”奖学金的宗旨是扶贫,因为我们看到富裕人家的子弟,他们如果要升学很方便,可是贫穷人家的儿女尽管他们好读书,而且有能力好好读书,可是他们要上一个中学就有种种困难,上大学就更不用说了。“好读书”奖学金宗旨就是要鼓励和帮助家境贫寒的学生。“自强不息”是“起”,起点的起;“厚德载物”是“止”,“止于至善”的“止”。这八个字很完美,清华的校训也就是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对于得奖学生的期望。

  ——杨绛

  截至2012年底,“好读书”奖学金捐赠累计逾千万,受到资助的学生已达数百位。“好读书”表达了杨绛一家三口对生命和灵魂的全部要求和期待。永远上进,自强不息,这股知识分子的清流所及,必将草木茂盛、春暖花开。

  关于自由 | 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

  杨绛与钱钟书一样,出了名的不喜欢过生日,她曾经为了逃避打扰,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避寿”。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的这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译

  细细想来,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你骂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决不还手。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统一的。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杨绛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在许多朋友的眼里,杨绛生活异常俭朴、为人低调。

  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水泥地面,非常过时的柜子、桌子,老旧的样式,始终安之若素,室内没有昂贵的摆设,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当做客厅,但每间屋子里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

  杨绛总是说,我这样已经很好了,这是我们自己的一种生存方式。一些淡雅的花草,散摆在案头和阳台,给她带来一些春的气息。

  我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杨绛

  读懂生活,认识自己——杨绛送给你的8句话

 

 

 

 

 

 

 

 

  附:杨绛生平和创作大事记

 

 

  如今,杨绛走了,但她带给我们的影响却不会消失。此去经年,人世永隔,贪嗔悲喜都只是经过,最后一切都将归于平淡。她的一生淡如水,醇如酒的,越淡越浓。

  来源:综合文艺之声、新华社、人民网、腾讯新闻、中国新闻网、央视新闻等

  音频录制:马宗武、黎春

  编辑整理:马媛、邹佳琪

编辑:龙明洁

关键词:杨绛;钱钟书;毫无;好读书

说两句

相关阅读

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在京病逝 回忆先生百岁人生

昨天凌晨,著名作家、翻译家杨季康,也就是杨绛在北京病逝,享年105岁。

2016-05-26 07:29:00

杨绛百岁感言网络疯传:从内容到字体都为假(图)

杨绛百岁感言网络疯传:从内容到字体都为假(图),记者25日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确认,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逝世。

2016-05-25 22:11:00

杨绛百岁感言网络疯传?从内容到字体都是假的

网络疯传杨绛百岁感言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封面新闻记者从人民文学出版社获知,“我们的责编跟杨绛先生本人确认过,这不是她的话,手写体的也不是她写的。

2016-05-25 18:35: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猜你喜欢

视觉焦点

推荐视频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