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闻中心 > 央广网国内 > 国内滚动

央广网

重访革命圣地延安:十三载定鼎社稷 不忘初心继开来

2016-10-02 14:56: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延安革命纪念馆前两位老者拍照留念。中国青年网记者张思怡 摄

  在这里 千秋万代缅先烈不忘初心阔步前进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之前,有这样一幕引人驻足。两位面容略显沧桑的老者让同行的伙伴为他们拍一张照片:“一定要照上毛主席!”像这样的参观者还有很多,他们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再忆光辉历史。

  王新胜老人今年66岁了。当记者准备上前采访的时候,他正抱着自己的孙子细致地讲述着。建国后出生的他对这段历史非常熟悉。“重游延安,我感触很深。我们这代人,可以说是在他们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革命先辈的精神,应该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老人的父亲也曾是一位从延安走出去的“老革命”,所以老人对这里有着很深的情感。“小孩子可能还不懂这些事,不能明白这些情感,但是我会带他来感受这样的氛围,以后他就能体会到了。这种革命精神应该代代延续下去。”王新胜说到。

  延安革命纪念馆成立于1950年7月1日,是全国解放后建立最早的革命纪念馆。目前,纪念馆拥有馆藏文物3.5万件,历史照片1万余张,图书1.3万余册,担负着收藏、研究革命文物资料、宣传展示延安13年辉煌革命史的重要任务,建馆40多年来,累计接待中外观众1800多万人次。

  2005年,延安革命纪念馆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重点建设的三个教育基地之一。2006年10月,延安革命纪念馆原主体建筑拆除重建,并对沿袭了半个多世纪的基本陈列体系作了比较大的调整和修改。2009年8月28日,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馆落成并全面对外开放。

  “延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圣地”、“陕甘宁边区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两侧的浮雕长卷仿佛又把我们引入了延安时代那令人难忘的火红岁月,带我们接受洗礼。

  历史选择了延安,延安铸就了辉煌。红色圣地延安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而成长在新时期的青年,更应延续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如今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征途上,延安“十二五”以来,深入推进扶贫移民搬迁、农村主导产业培育和贫困人口能力素质提升等工作,扶贫工作坚持开发式方针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略,以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和洛河峡谷地带为重点,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3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市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44.7万人下降到2015年的9.88万。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明显提升,2015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3094元,比2010年末提高了1747元。贫困户主导产业进一步夯实,贫困户产业扶持覆盖率达到了100%,苹果、棚栽、草畜三大主导产业成为贫困户收入主要渠道。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彻底改善,累计搬迁16.95万户、59.3万人,搬迁群众的居住条件、生活方式、收入结构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彻底改善。围绕农村产业开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4.3万人次,使农村青壮年每人掌握了1-2项劳动实用技能,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1][2][3]

编辑:王丹蕾

关键词:延安新闻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初心;革命精神;红色延安;1950年;直罗镇战役;革命圣地;青年网

说两句

相关阅读

【网络媒体走转改】“长征路上奔小康”采访团走进革命圣地延安

今天(9月28日),“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主题采访团来到圣地延安,走进延安宝塔山、延安新闻纪念馆和延安革命纪念馆。“长征路上奔小康”采访团成员,参访延安革命纪念馆。

2016-09-29 14:26:00

“寻根祭祖陕西行”采访团参观延安新闻纪念馆

4月6日上午,记者跟随“寻根祭祖陕西行”采访团来到了位于延安清凉山下的延安新闻纪念馆。馆内的大量文史资料展示了我国新闻及出版业的发展历程。

2014-04-07 21:10:00

采访团延安“回家” 新闻纪念馆感受记者担当

“寻根祭祖陕西行”采访团的记者刚刚到达延安市宝塔区,来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官方网站国际在线的记者丁洁帅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去延安新闻纪念馆。纪念馆的所在地清凉山曾是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的创始地。

2014-04-07 21:06: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猜你喜欢

视觉焦点

推荐视频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