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闻中心 > 央广网国内 > 国内滚动

央广网

一线女职工再生育意愿不足五成 生养成本高等成主因

2016-11-29 17:22:00 来源:工人日报

  完善相关法规,创新激励机制

  那么,究竟如何打破女职工二孩“不敢生”的困局?这份调查报告给出了建议:完善相关法规、创新鼓励机制。

  “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女性在就业上遭遇的隐性歧视有日渐增加的趋向,针对浙江省关于30天奖励假的政策没有明确法律依据的情况,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完善相关法规,并制定出配套措施,将产假、奖励假及其待遇标准进一步明确。”课题组成员表示。

  由于现行生育保险制度的待遇主要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因此课题组建议通过将生育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畴、30天奖励假期间的待遇由生育津贴支付、增设二孩育儿假、二孩子女补助金等措施,促进全面二孩政策落实。同时,相关部门应对歧视女性就业的企业出台惩罚性措施,以保障女工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从制度上保证女性的合法劳动权益不受侵犯。

  在此基础上,该课题组提出需要引导企业自觉保障女工权益。政府在充分发挥监管功能,对于全面二孩政策下损害女职工权益的现象给予打击的同时,也应尊重市场规律,运用有效的经济手段对企业进行引导和调控,促使企业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自觉保障女性生育二孩权益。例如,政府可制定出台减免部分税收的政策。根据企业女性用工比例,减免部分税收,尽量减轻用人单位雇佣女性员工的负担;或者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于女职工缴纳生育保险费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优惠政策,平摊生育风险。

  此外课题组认为,女职工素质与维权意识也需进一步提升。“非公企业女工要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增强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主动捍卫自身权益。”

  链接

  近日,《2016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这份由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中心组织撰写的报告,以“性别平等化进程中的女性就业”为主题,详细分析了中国女性就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报告》指出,全面二孩政策或对女性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在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生育成本单位化的情况下,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将使生育对女性劳动参与职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凸显。据此《报告》提出了3项建议。

  首先,政府提供年幼子女的照料服务。建议政府加强公共托幼服务的顶层设计,对托幼机构的政府监管部门、硬件设立标准、保育人员资质等做出具体规定;通过新建扩建公办托幼机构,增强服务与福利功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有3岁以下孩子的女职工提供质优价廉的托幼服务。

  其次,鼓励用人单位创造家庭友好型就业环境。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有家庭的男女职工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创造远程办公条件;在有可能的条件下推行弹性工作制,为职工照料二孩提供缓冲时间;政府定期表彰促进男女平等就业、平等承担育儿责任的企业榜样。

  第三,倡导男女共同承担育儿责任。在全国28个省份设立配偶陪护假的基础上,为城镇青年女性平衡工作家庭创造有利条件,降低城镇青年女性因生育中断工作的风险。

  该《报告》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赖德胜教授认为,“性别红利”将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性别红利”是指通过倡导性别平等,促进女性就业,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和女性在工作中的技能,释放女性工作潜能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王维砚整理)

[1][2]

编辑:王丹蕾

关键词:生育意愿;女职工生育;报告;女职工素质;生育险;生育保险;女性就业;非公企业;性别红利;生养

说两句

相关阅读

11省份明确全面两孩实施细则 生育意愿持续走低

目前,全国各地已进入地方计划生育条例修改高峰期,“全面两孩”政策更成为近日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关注热点。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学院教授张原震认为,从“单独两孩”的实施效果来看,“80后”年轻群体的生育意愿已经显著降低。

2016-01-28 20:15:00

上海市政协委员:补偿因生育产生的劳动成本

“全面二孩”政策正在各地落地,但是不少夫妻的生育意愿依旧不强。在上海两会上,多名市政协委员建议,政策理应向女性倾斜,帮助职场女性度过职场“瓶颈期”。

2016-01-23 21:05:00

社会蓝皮书:东北地区意愿生育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地区

内容摘要:24日在北京发布的一则报告指出,不同地区的生育水平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差异等有所不同,生育意愿也存在着差异。——育龄人群生育意愿得到满足(即理想子女数等于现存子女数)的人群比例为37.24%,生育意愿高于现有子女数即生育意愿未得到满足的育龄妇女占调查样本的53.97%,而现存子女数高于生育意愿的育龄人群比例为8.61%。

2015-12-24 16:00: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猜你喜欢

视觉焦点

推荐视频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