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文史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新闻中心 > 专题 > 2014年全国两会 > 对话决策者 > 政务直通谈农民工困境 > 直播摘要

代表委员做客《政务直通》共谈农民工困境

2014-03-11 22:14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说两句  分享到:

  [主持人]欢迎继续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政务直通》两会特别节目,我是方亮。今晚我们关注农民工的诉求。做客直播间的嘉宾: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河北沧州市政协副主席何香久先生,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曾香桂女士。这一届2987名人大代表中,农民工代表是31人,上一届只有3个人,从3到31,涨了差不多10倍。但对现在中国2亿6千万的农民工群体来说,这个比例并不高——平均每一个农民工代表的身上,都承载着800多万工友的诉求。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位农民工代表的建议也都格外引人关注:给大家介绍薛志国先生,出身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普通农民家庭——1995年来到北京打工,这一干就是小20年的时间,现在,他在一家保安公司当经理,同时也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持人]他今年的建议是怎么创建基层帮扶组织,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和法律援助,而对于随行儿童也应该取消借读费和择校费。薛志国的建议,有媒体解读为关键是“孩子去哪儿”的问题,留在家里,担心出事。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华日服装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朱雪芹说,几年前她走进上海未成年人管教所,听到工作人员介绍说,那里85%以上都是外来人员的孩子时,非常震惊。带在身边呢,上学又不容易。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将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而全国人大代表朱良玉同样在北京当了20年保安,他说,就算“五证”齐全,入学路上依然困难重重。比如有的农民工暂住证地址是地下室,他的孩子可能就在上学上存在一些问题。曾香桂代表,我们之前谈到您去年的建议,要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怎么样更好的进入公办学校,从而留在父母身边,虽然北京、东莞可能在一些具体情况上有差别,但是就你的调查,这里面的难点到底在哪里?

  [曾香桂]在东莞,难点主要是市政府财政上的压力,可能只有一部分人员能够通过积分入学的方式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其余的两种方式就是读“贵族学校”,或者贫民化的民办学校。大部分农民工子弟还是在民办学校里面就读。

  [主持人]这个“大部分”比例最大能占到多大?

  [曾香桂]这个比例还是相当大的,具体多大我还没有去统计过。

  [主持人]可能很多工友最后都选择这样一个方式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但是会付出更多的经济上的压力和思想上的成本。我们也谈到了农民工进入大城市的户籍问题,您今年的三份建议中有一份同样的关注给出的却是不一样的解决路径,叫做《促进农民工在本土实现市民化》,为什么这么提?

  [曾香桂]在我的调研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希望做“城里人”。在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比较高,入户门槛也比较高,可能会选择退而求其次,回到家乡的县城或者是一些中小城镇入户,从而达到市民的待遇。

  [主持人]刚刚香桂谈到她在调查当中的了解,何先生在2012年开始跟那么多省份和地区农民工兄弟交流的过程当中,有听到过类似的描述吗?

  [何香久]尤其是我们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对城市的认同超过了对乡村的认同。他们想什么呢?我问过一个90后的孩子,我说你进城务工以后你的理想是什么?他想都不想告诉我,就让我儿子成为城里人,我说你儿子多大了?我还没结婚呢,我还没对象呢。你像我们城里的90后绝对不会想这个问题,他充其量想找一个什么样的对象这就蛮不错了,他绝对不会想他儿子怎么样怎么样。但是新生代的农民工他就在考虑这个问题。

  [主持人]这样的回答会不会是个案?

  [何香久]这不是个案,我问过好几个90后的孩子,基本上的回答都和这个差不多,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这批新生代的农民工受的教育比他们的父辈要多,他对自己职业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说他们更加渴望城市的生活,这些孩子当年都是留守儿童,他父辈打工的时候,他们被放在农村了,可能他们感同身受,就是在农村父母不在身边那种苦处,可能给他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所以他才会这么说让我儿子以后成为城里人,这是他的文化的一个内驱力。

  [主持人]在这种情况下您提到的加强文化权益方面的投入和保障能起到一种什么样的作用?

  [何香久]他在文化上能融入,才能真正融入这个社会,我们封闭的乡村文化和开放的城市文化之间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文化冲突,封闭的社交生活,孤岛化的文化生存让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了一个神话,所以说必须要给他们应该享受的文化权利,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我们必须要给他没有差别的文化服务,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的需要。

  [主持人]何先生刚刚谈到的这一点,我注意到香桂的另一份提案中有一个很文艺的表述,叫做《十个手指弹钢琴建立起外来工市民化的长效机制》,这个十个手指弹钢琴怎么理解?

  [曾香桂]要够融入到当地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必须要先安居乐业。其次,当地政府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比如提供一些职业培训,让农民工能够适应产业升级的需求,在住房方面给予更多的补贴或廉租房,让农民工能参与社会共建和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比如,东莞就有一个新莞人服务局,专门服务外来务工人员,举办各种活动,如春节免费搭车、小候鸟关爱,帮助大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拉近大家的距离。

  [主持人]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何先生刚才谈到的文化方面的活动,比如说搭春节的顺风车之外,有没有专场的文艺演出,或者问一问大家有什么书籍阅读方面的需求?

  [曾香桂]这方面反而就比较少,更多的是开展文艺性的节目,或者去城里和女工交流,问问她们有些什么需求,从而开展一些活动。

  [主持人]您看香桂说到这样一个现实,何先生在您心目当中设想到这样一个未来无差别的服务,肯定彼此之间还是有差别的,您觉得应该怎么样来尽快的弥补这个差别?

  [何香久]我想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个就是给农民工提供合适对路的文化需求品,量身打造他们的服务。对于政府来说要给农民工实行文化低保,这个考量一定是要有的。比如说在农民工聚集的地方给大家放几场电影或者搞几台演出,这些可以让政府来买单,这个是能做到的,而且社区要把农民工纳入他们的管理范围,可以让农民工参与社区的文化生活,有些地方已经这样做了,他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再有可以建一些流动的图书馆,比如说山东淄博的张店区,他们就建立一些流动的图书馆,把四个图书馆的书挑捡农民工喜欢看的那部分,直接进入工地,让农民工借阅,很受农民的欢迎。我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我自己也搞这个实验,正在做,我跟一个老板就沟通好了,我说你出一点钱,咱们建一个农民工流动图书馆,咱就供应农民工,企业是愿意这么做的。我们说要调动很多的积极性,不光是政府,当然政府是个主导作用,还有一些企业间、社会各界的赞助捐助都是可以的,我们要动方方面面的元素来多为农民工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主持人]首先要充分重视起来,然后要考虑农民工实实在在的文化服务需求。

  [何香久]他们的文化需要和文化服务都需要引导,就是说你自己需要什么,农民工有时候可能很茫然,你告诉他应该看哪些书,哪些书对你会有用的,你应该看一些电影,这些都是有用的。你需要引导他们。

  [主持人]这方面可能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系统的投入,就像刚才香桂谈到的十个手指一块来弹钢琴。刚才何先生谈到一个很重要的词,我们把他放在农民工一块来谈,就是老板这个群体。以前逢年过节的时候大家经常说农民工不能拖欠工资,那个时候老板经常作为一个负面词汇出现,今年哪个地方的老板是不是又拖欠农民工工资了,是不是应该曝光一下、打击一下?香桂我想问问,这方面的情况是不是好一些了呢?

  [曾香桂]好些了,但是还是有个别拖欠的情况,有一些企业不是那么规范,规模也比较小,或者企业倒闭了,都有可能出现拖欠工资的情况。

  [主持人]好像每年过完年之后我们都会关注,尤其是这一两年,阶段性的招工荒、用工难出现,很多大家说农民工工资涨起来是一件好事,他们也终于可以挑选老板了,但是也有人讲从这里面或许能够看出,绝大多数的老板,包括绝大多数的工人,彼此之间都没有想着我们长远的做一件什么样的事,都是有了订单之后先干完明年再说,至于明年反正等明年的行情再看,香桂这种说法你觉得属实吗?

  [曾香桂]有这种情况,但是我更主张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长久合作关系,在企业的发展的同时,让员工有用武之地,有发展的盼头,能够和企业共同成长、共同担当,这有利于劳资关系。

  [主持人]你在一线这么长时间,自己从打工再到管理者,有没有什么样的故事告诉我们?

  [曾香桂]我和这个企业结缘是在2000年,在这里一共工作了十多年了,对这个企业是很有感情的,所以一直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把公司的客户当成是自己的上帝,很用心地在做服务工作,也做得就是特别开心、特别投入,我觉得我和这个企业已经融入到一块了。

  [主持人]在这背后实际上是说没有谁天生就喜欢每年换一个地方,大家都还是希望能够有一个踏踏实实的家,长期的安定下来。何先生在这个过程当中您觉得最关键是要抓好什么问题?

  [何香久]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是一种契约精神,现在我们的契约精神很贫血,有些老板是这样的,我需要招工人了,正好我有个急活儿,离过年还要干三四个月,正好过年一放假,过年又没活你们停薪吧,这样农民工有跟他们长期合作的契约关系吗?不可能。这样就需要我们的社会建立一种非常诚信的契约关系,这种社会的契约关系建立的非常合理了,那么农民工跟这个企业的劳资关系才能有一个很好的协调的可能。

  [主持人]我看看我们的微博互动平台,"傲雪黄梅123"说年轻的农民工喜欢留在城市,而岁数大一点的喜欢城市里挣钱回老家去花,选择在老家去住,一来城市开销大,挣的钱,少养不起,更别提买房了,廉租房也很少听说有农民工的份儿,第二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楚留香"说冬天有一天天没亮,去某地路过一个立交桥看到路灯下很多的农民工兄弟,聚着堆在寒风中等活,还有更多的陆续从四面赶来,一边吃着简单的早餐,一边匆匆的走着,他说那天才头一次注意到我们身边还有这样的一群人。"幻影风从哪儿来"说发展乡村让农民工不要背井离乡才是正道,"南朝车辆汽"虽然现在农民工的工资貌似可以,往往社会福利保险等等容易产生欠缺,最关键的是不能够得到城里人的尊重和认可。我在准备今天晚上节目的时候,也采访过几位农民工人大代表,我问,如果有人来北京打工小二十年的时间,刚来的时候,工资3、400,那个时候觉得这个工资怎么样?还行,那时候大家伙工资差不多都是这个数;20年之后现在的工资水平呢,往往会说也涨了,但比起平均涨幅或者其他工种,齐头并进的速度总是要落后一些,何先生怎么看农民工工资的问题?

  [何香久]农民工工资的上涨是需要通过市场来调节的,应该不断地给农民工增加他们的收入。他们的生存成本特别高,而且我们各级政府对他们的保障一定要跟得上,我给你举个例子,我问那些住桥洞的农民工,我说你们怎么不去找个旅馆住一住,有一个农民工就说我旁边不远就有一个40块钱的地下室的旅馆,但是你想想我一天挣100多块钱我拿出40块钱来住,我拿出30多块钱来吃,我还剩几个钱,所以说我宁愿在外面漂泊,有什么地方住什么地方,我们也不敢去住那个旅馆,我们住不起。他说:你看我住桥洞是最好的,我在深圳的时候我在树上住。我说你为什么在树上住啊?他说:我一开始蹲车站蹲公园,一晚上被赶了七八回,根本睡不了觉。后来我总结出经验来,保安来了,拿手电往草里照,往地下照从来不往上边照,他一看树上是最安全的,就到树上去睡。我说树上怎么睡啊,他说找个三个叉树,两个腿骑着一个叉,后背靠着两个叉拿袋子拦起来就像我们椅子靠背一样,他就靠在靠背上睡,他说很危险,必须保证这个姿势不能让我自己掉下去,否则就跟跳楼差不多,跌下水泥地。

  [主持人]大家听的可能稍微有一点幽默,但这背后的辛酸其实大家都能感受得到。

  [何香久]真的,你知道农民工跟我说什么,他说我都快变回猴子去了,他说的很幽默,但是我心里压了块石头。

  [主持人]顺着您的思路往下说,一天可能挣100多块钱,拿40块钱去旅馆住宿,再拿30块钱的吃饭,可能这一天就剩不下什么钱了。回到您开场说到文化权益的问题,我们知道现在一本杂志可能一、二十块钱,已经算比较常见的了,在这种收入基础上再拿出一、二十块钱去买本杂志,本身似乎也不现实。

  [何香久]绝对不现实,所以说当我问到农民工有没有书的时候,有一个民工20多岁,他说我有书,就给我拿了书,拿来一看是旧杂志,没有封面,内页撕掉了很多,然后我就看这本书,看了半天我才知道这是一本读者文摘,我说你这本书什么时候买的,他说不是我买的,我有个工友留给我的,他走了把这书留给我,在我身上待三年了,里面的文章我都能背过了。但是就这样他也舍不得拿出来钱来买书。

  [主持人]微博互动平台一位朋友说也许只有户籍制度改变,才能真正改变农民工这个称谓。还有位朋友说我是名制造业生产工,贵州人,现在在广东一家私营五金加工厂打工,在我们厂里福利是欠缺的,老板已经不错了,不会拖欠工资,他们说我们属于计件式的,货源稳定的话,一概月大概三千来块,到淡季的时候一个月也就一千来块,一年下来省吃俭用也就剩下2-3万块钱,对于文化娱乐方面何委员说得是太对了。"烟雨寒情"说我也是农民工,关注一下私企的工作时间问题,就是三部曲——吃饭睡觉工作,除了这些一点时间都没有,工作大部分还在12小时以上。还有朋友谈到了职业健康的问题,今天我们在采访当中也重点谈到了这个话题,我们稍事休息,马上来聊一聊农民工健康权益的保障。 

[1][2][3]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刘梦

头条推荐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