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特大地震六周年绵阳振兴发展纪实
2014-05-08 14:04 来源:四川新闻网 说两句 分享到:
新规划成就样本
清晨时分,一抹阳光斜映在安昌河边,把正在睡梦中的北川新县城唤醒。
伴随着鸟儿清脆的叫声和习习微风,北川尔玛小区的李亮友走出家门,缓步来到河边散步健身。“新县城太美了,看一看这里的风景心情都是好的。”年过七旬的李亮友言语中流露出自豪。
震后不久,异地重建的北川新县城插上了中国速度的翅膀。对口援建力量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个震后城市重生的框架很快搭设出来。安昌河畔这块毓秀之地,注定要成为一个最亮眼的重建样本。
“住得有多宽、绿地就有多大。”中国规划设计院院长李晓江曾在绵阳骄傲地表示,北川新县城的人均绿地面积达到了16平方米,每个居民能在5分钟之内到达一处公共绿地,这里将完美展现山、水、城一体的城市环境。
当这样一座未来之城开启大门之时,除了人们异口同声的赞叹,还有它被隐藏的城市活力。六年了,北川新县城最大的变化是外地游客越来越多,旅游产业越来越旺。新生广场上,第二届“阿哥阿妹唱羌山”歌手大赛热闹了好多天,人们把这个春天的喜悦化为歌声,传递得很远很远……
变化,不仅仅是表象。震后六年看北川,这个昔日的极重灾区“热”起来了。2013年全县接待游客304.5万人,相当于全县人口的近14倍。仅马年春节,北川就接待游客44.9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850.62万元,同比增长33.99%、140.61%。
新北川旅游产业的爆发,映射出她作为重建样本的初衷。事实上,震后的绵阳一直在秉承着“先造环境后造城”的发展肌理。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鲜明提出了坚持生态打底理念,开建湿地公园、体育公园,打造健康绿道,开展小流域水环境集中治理,强力推进秸秆禁烧,普查地下管网,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起一支覆盖城乡的绿色指挥棒。
如今的绵阳就像是一个存款充盈的“绿色银行”,耐心地恭候着人们随时在里面提取“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的宜居生活。
编辑:邹佳琪
相关新闻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