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文史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新闻中心 > 专题 > 中国之声十周年 > 十年故事

中国之声总监蔡小林:越单纯 越幸福

2013-12-27 16:22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说两句  分享到:

  ?广播也可以领先媒体

  2008年,我们都在一种情绪下奋起,单纯做新闻;2008年,我们都在寻找一种感觉,新闻在手中自由穿梭;2008年,我们都在渴求一种幸福,广播不再低人一等。

  现在,许多人都叫我老蔡,五年前曾是戳在指挥中心的一盘菜,现在有那么一段时间没在指挥中心坐镇了。每天想抽烟了,从指挥中心门口飘过,坐在吸烟区,点上烟,看着正在指挥中心井然有序忙碌的同事们,心里偶生感慨。5年,弹指一挥,那时候,抽烟却是宝贵的间歇,我连着在指挥中心坐了两个月,一天没歇,像八爪章鱼一样应付着来自上级还有各个节目的紧急招呼,身体一向很好,从未血压异常的我,那时候血压却嗖嗖地往上蹿,头晕得厉害,频率总监史敏特意花五百多块钱给我买了个电子血压仪,以备随时监测。

  如果从2008年8月中国之声改版为“轮盘+板块”算起,这5年的时间,我面前这个不到一百平万米的指挥中心见证着一批新闻人的成长,见证着一个频率走向成熟,见证着广播的复兴。

  2008对中国新闻界来说是重大新闻爆发的一年。从年初的抗冰雪、“5·12”汶川大地震到北京奥运,新闻战役接踵而至。这一年,中国之声没有一次缺位,没有一次懈怠,在多次重大新闻战役中磨砺了队伍,闯出了新天地!时任广电总局副局长的胡占凡专门撰文《广播的新姿态》:“在那些极端的情况下,没有了报纸,没有了电视,更没有了网络。但是,独独有广播。人们在地震废墟上神情专注收听广播的画面将永远镶嵌在历史的长卷之中。时代正寄予广播新的期待!”

  大事件让广播重现生机活力,也给了中国之声一次难得的机遇!王求台长带领下的中央台领导班子决定由“中国之声”乘胜出击,率全台之先,大刀阔斧全面改版,全方位提升影响力。2008年8月25日,也就是北京奥运会结束的第二天,中国之声十年历史上最翻天覆地的节目改革登场了,“轮盘”这个词,真真切切地出现在中国之声每天的日程表上。每半小时一个轮盘,每半小时一次轮转,这个从字面描述上看起来无比枯燥的蔡小林总监与早间节目部一起守夜跨年(2012年1月1日)

  节目运行模式,却再一次点燃了中国之声荣耀的焰火。从此,中国之声这二百来号兄弟姐妹,都被捆在这个新闻的车轮上,欲罢不能,无法停步,“7+0”,“白加黑”,365天全年无休,那时候的我们,睡着如醒,醒着想睡,有怨不言,酒照喝活照干。这五年,我们一直在坚持坚持坚持,也一直在放弃放弃放弃。坚持新闻标准,坚持受众为导向,坚持“快字当头,策划为先”;放弃陈旧的习惯思维,放弃以我为主的上班模式,放弃固有的新闻表达方式。那时侯,我知道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时刻在发生。现在翻看2008年8月的节目人员表和直播安排表,自己都会大吃一惊,面目全非,拿2008年的晚间节目部人员表跟现在的比比,近20个人,只有两个人没动窝,午间节目部仅有四人原地不动,特别报道部从主任到记者全换了个遍。根据节目需要随时调整,五年换三个岗位稀松平常。翻看2008年的直播安排表,我和策划部“大拿”们都有点儿难以置信,这个直播安排的自由度与节目运行要求的精确度实在有点儿不匹配,节目部门还要自行联络一部分连线报道来填充轮盘的虚空,而现在,他们更多地是选择哪条要哪条不要。这些变化都是主动自发水到渠成的结果。

  轮盘来了血压也上去了

  2008年8月23日16点23分,中国之声所有部门的公共邮箱和主任邮箱都收到了一封来自策划部的邮件,有三项内容:

  一、《中国之声》从8月25日开始实行新节目表。新节目表里,除《报摘》、《联播》、《全球华语广播网》、《小喇叭》和早间一个小时的《新闻纵横》等几个重点新闻栏目外,全天共11个小时试行以半小时为单元的滚动新闻编排结构,即轮盘制。轮盘节目统一名称为《新闻直播间》,计22档。

  二、中国之声全频率一盘棋,成立常设机构——指挥中心。

  每天由值班总监带领策划、采访、编辑、特报四个公共部门和早午晚夜四个节目部门的主任值守,共同商议全天选题,由策划部每天深夜甚至是凌晨制作次日全天直播安排表。

  三、轮盘除指挥中心特别规定外,在半小时流程框架下,内容和整体节奏由各节目组自行把握。

  25日早上8:00,轮盘转起来了。从这一天起,每天一睁眼,我们就要面对18个小时的新闻黑洞,早上六点半到凌晨,按每分钟280字计,中国之声每天要播出302400字的新闻内容。改版前,中国之声23%的内容由自己提供,但改版之后,80%以上的内容要由自己来张罗,新闻吞吐量之大,尽管所有人都有思想准备,但开工第一天,还是让各个节目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指挥中心倾尽囊中所有,提供连线选题18条,但分布到全天11个小时,简直就是杯水车薪。节目部无米下锅,为了保证不空播,只好死死揪着记者不放,同一件事愣是让人家反反复复连线了三四次,更有一名王姓国际编辑,在22个轮盘里出现了14次。“拿什么填空”瞬间成为当时中国之声上上下下的热词。

  比编辑更崩溃的是主持人,他们连续几个小时坐在直播间里,播完资讯播连线,点完片花点歌曲,还要随时算时间,灵活补空和巧妙打断。精神高度集中依然难免控制不好节奏,导听里明明预告的内容,因为前面一个记者说得多了,后面的人就不得不被强行压缩,甚至闹出连线记者说完“你好”说“再见”,根本没提新闻内容的笑话。

  在轮盘试播一周的复盘会上,每个部门都一肚子委屈。早间说问题多多,特报说人员严重不足,采访说设备缺乏,编辑说资源平台亟须拓展……那时候的我们,还不习惯协同作战的理念,也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流程约束和考核标准。一切都在摸索中……那时候的我,和策划部的同志每天泡在指挥中心,面对各方质疑和质问,头大血压高。常驻指挥中心从忙乱无着到井然有序协同作战,降低血压,从指挥中心的功能完善开始。在2008年中国之声改革之前,还从来没有过指挥中心这个概念。所以,当中国之声要成立指挥中心的时候,并且将指挥中心定位为中国之声的大脑时,我还没有一个清楚的概念,指挥中心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运转? 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策划部的日常办公从三楼的办公室直接移到四楼指挥中心再说。每天一早,策划部的三位同志到指挥中心的第一件事就是营造“战斗”氛围,开启顶灯,打开大喇叭,调好大屏幕电视。因为我往往比大家都来得早,这套活就由我包了,由此也被人戏称为指挥中心技术大拿。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刘明霄

头条推荐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