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共同发展新征程——习近平访问沙特、埃及、伊朗综述
2016-01-24 20:21:00 来源:新华社
共同发展新机遇
“我们都有发展任务,都面临关键时间节点和道路选择的问题。”谈到中国与中东国家发展合作,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
沙特,开始实施新的五年计划,低油价压力之下着力进行经济多元化改革;
埃及,“新埃及”的建设已经上路,“苏伊士运河走廊经济带”正在积极筹建之中;
伊朗,即将推进经济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伊核协议的正式执行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习近平主席中东之行,将中国同中东各国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对接起来,把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合作潜力进一步挖掘了出来。
一项项访问成果令人振奋——
3个国家,50余项合作协议。从产能合作到铁路建设,从电网改造到“网上丝路”,从金融投资到航天合作,从气候变化到科技文化,涉及领域众多,发展前景广阔。
一批合作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阿卜杜拉国王石油研究中心,习近平主席出席中沙延布炼厂投产启动仪式,同萨勒曼国王共同按下红色启动键。习近平主席对沙特国家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哈立德·法利赫说,这个项目既符合沙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契合中国同丝路沿线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开展互利合作的发展思路。站在一旁的萨勒曼国王介绍,“法利赫”这个名字有“成功、高兴”之意,相信中沙合作一定能成功,两国人民一定会高兴。
宽阔的库巴宫门厅,习近平主席同塞西总统为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二期揭牌。纺织服装、石油装备、摩托、太阳能等100多家企业将要入驻,红海之滨、荒漠之上,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愈发朝气蓬勃。
在习近平主席直接推动下,中国与海合会自贸协定谈判取得重大突破。1月19日,双方原则上结束货物贸易实质性谈判,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相近的发展诉求,相通的发展使命,相融的发展利益,藉由“一带一路”这条共同发展的纽带连接起来。
两年前,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提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
中国方案,应者云集。一年多时间,已经有了早期收获:顶层设计日臻成熟,务实合作显露活力,人文交流丰富多彩。
同习近平主席会谈中,埃及总理伊斯梅尔一字一句说得清楚:“埃方支持‘一带一路’倡议,愿积极参与相关合作,成为连接中国同欧洲贸易的通道。”
文明对话新传承
中东是人类古老文明的交汇之地,文化世界色彩斑斓。
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不仅传递了今日中国的发展活力,更带来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致敬,展现出“文明和谐之旅”的独特魅力。
尼罗河畔卢克索神庙广场,见证3400年风雨沧桑。21日晚上,习近平主席来到这里,与塞西总统共同见证2016年中埃文化年开幕。
中国古代编钟的悠远之声在埃及神庙石柱间回响,中华古曲《渔舟唱晚》和埃及民乐《隆加舞曲》交相辉映,“千手观音”舞蹈与“埃及之花”芭蕾同台绽放,中埃歌唱家同声高歌《阿依达》和《图兰朵》如痴如醉……两大文明深情对话、光耀世界。
一路热情赞叹,一路深入交流。演出结束,习近平主席同塞西总统一道步行离开卢克索神庙。兴之所至,两位元首6次停下脚步,在古埃及恢宏的历史建筑群中合影留念。
领导人的访问安排,每一处、每一场,用意皆深。
沙特国王萨勒曼盛情邀请习近平主席前往他的出生地“四方宫”参观,这里曾是萨勒曼父亲、沙特开国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的王宫。
与群众共同舞起沙特传统的“剑舞”,品尝阿拉伯咖啡、椰枣和传统面点,观看王宫内的图片和陈设,听萨勒曼国王的讲述……习近平主席体会异域文化的动人之处,欣赏“四方宫”处处展现出的沙特传统建筑独具匠心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传承,感受到阿拉伯民族的豪迈。
不同文明之间的眺望,形成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文化图景,也从深处流淌出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尊重与感悟力。
从尼罗河西岸到河东岸的卡尔纳克神庙,习近平主席感叹:“这既是埃及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瑰宝。”
在会见伊斯兰合作组织秘书长伊亚德时,习近平主席表示,中方和伊斯兰合作组织开展友好交往40多年来,确立了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不同社会制度的相处之道。
文化的真正魅力并非沉睡于历史,而是要开创未来。
习近平主席此访,带来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百千万”工程,为推动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文化交流注入动力。
开展100部中阿典籍互译,提供1000个阿拉伯青年领袖培训名额,提供1万个奖学金名额和1万个培训名额,落实1万名中阿艺术家互访……未来,人才和思想将在“一带一路”上流动起来,文化的纽带将把中国同中东国家连接得更加紧密。
命运与共新未来
三洲交汇、五海相拥,在世界版图上,中东之重不言而喻。过去5年,这片战与和交叠起伏的土地,经历了又一轮动荡。中东向何处去?世界屡屡提及“中东之问”。
21日下午,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全会厅座无虚席。当习近平主席出现时,数百名与会者起立,报以热烈掌声。
这掌声既是对习近平主席首访阿盟总部的欢迎,也是对中国回答“中东之问”的期待。
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演讲,全面阐述中国主张,为中阿关系以及中东地区和平发展指引方向——
化解分歧,关键要加强对话;破解难题,关键要加快发展;道路选择,关键要符合国情。
“我们在中东不找代理人,而是劝和促谈;不搞势力范围,而是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谋求填补‘真空’,而是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这是习近平主席代表13亿多中国人民向世界作出的郑重承诺。
面对巴勒斯坦问题、叙利亚局势等长期困扰中东乃至世界的热点问题,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态度鲜明、立场坚定——
当习近平主席呼吁,国际社会在巴勒斯坦问题上采取更强有力行动,在政治上激活和谈进程,在经济上推进重建进程,让巴勒斯坦人民早日看到希望,现场掌声雷动。
当习近平主席指出,叙利亚现状不可持续,冲突不会有赢家,受苦的是地区人民,解决热点问题,停火是当务之急,政治对话是根本之道,人道主义救援刻不容缓,与会者频频点头。
发展同阿拉伯国家关系、推动中东和平发展,中国从来没有坐而论道。“行动”,是习近平主席演讲的关键词——
和平、创新、引领、治理、交融,习近平首次提出“五大行动理念”,宣誓做中东和平的建设者、中东发展的推动者、中东工业化的助推者、中东稳定的支持者、中东民心交融的合作伙伴。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
在阿盟总部,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向巴勒斯坦提供5000万元人民币无偿援助;今年将再向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利比亚、也门人民提供2.3亿元人民币人道主义援助;设立150亿美元的中东工业化专项贷款,同阿联酋、卡塔尔设立共计200亿美元共同投资基金……现场一次又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阿盟秘书长阿拉比说,在中东多个动荡国家,都存在外部力量试图利用一方推倒另一方的现象。但中国从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追求一己私利。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在维护世界平衡方面具有巨大影响力。
习近平主席对中东3国的历史性访问,在中国全方位外交的画卷上绘就浓墨重彩的一笔。
千年的文明积淀,百年的动荡沉浮,追求民族复兴的同声相应,探索发展道路的共同追求。中国将同中东各国人民一道,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迈向共同发展新征程。
[1][2]
编辑:吴海波
关键词:习近平;伊核问题;埃及神庙;伊朗高原;中阿合作;沙特国王;新高度;共同发展;发展优势;伊中
习主席开年首访精彩回顾,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月19日至23日对沙特、埃及、伊朗三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习近平主席在19日抵达利雅当天,同沙特国王萨勒曼举行了会谈。
2016-01-24 19:30:00
1月24日,在结束对沙特阿拉伯、埃及、伊朗国事访问后,国家主席习近平回到北京。
2016-01-24 19:21:00
当地时间23日晚上,北京时间今天凌晨,习近平结束对伊朗的国事访问,离开德黑兰启程回国,伊朗外交部长扎里夫等到机场送行。专机经过了近7个小时的飞行,于今天抵达北京。
2016-01-24 12:44: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