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闻中心 > 央广网国内 > 国内滚动

央广网

近百市民追寻科学大师竺可桢足迹 《科学的南京》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2016-04-19 14:2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交汇点记者王琦

  竺可桢

  《科学的南京》作为南京24部传世名著之一,赵元任、竺可桢、谢家荣等一批民国科学大家的科普文章至今读起来还是那样生动有趣。近日,南京近百位市民来到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寻访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当年工作生活的足迹。两位省气象局专家也通过线下讲座沙龙的形式,让更多的人品读名著,感受名著的魅力,指导当下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交汇点记者王琦

  活动现场:近百位书友北极阁感受气象大师风采

  竺可桢收录在《科学的南京》中的一篇文章名为《南京之气候》,撰写该文时他是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工作地点就是现在的北极阁。为了能感受大师风采,南京市全民阅读办会同江苏省气象学会、南京气象学会、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几家单位,共同组织了这次南京气候大家谈——《科学的南京》线下导读活动。近百位爱好阅读的市民,走进了平日里不太为公众所知的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

  参观市民一走进气象台大门,就看见由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题写的“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石碑,这就是气象博物馆室外部分的展区。室外展区的第一部分由鸾凤风向器、《相风赋》水景墙和测雨器组成。第二部分由雕塑气象和中国古代著名气象历史人物组成。周朝制定30节气系统的吕尚、春秋时期的管仲、西汉的董仲舒、北宋通过南北古生物化石的对比推断出气候环境变迁的沈括、南宋为我国雨量测量的奠基人秦九韶,置身于此,就如在时空穿梭中感受古人观天测雨、经历寒风炎暑一般。室外展区第三部分:由竺可桢铜像、日晷、简仪、浑仪、月晷、二十四节气示意和北极阁塔楼组成。我国气象学创始人竺可桢先生的铜像屹立于北极阁前,先生手握一书卷,侧面而立,胸有大志而面容慈祥。

  活动组织者、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赵步阳告诉记者,寻访活动通过书友会微信报名,不到半天名额就报满了,参加活动的书友中还有的是从天津赶来的。市民李先生带着孩子来参加活动,他说自己和孩子都是第一次到北极阁来参观,看到鸾凤风向器、清代雨量器、“SOS”气象播放系统这些珍贵的展物,真的是大开眼界,也从另一个方面感受了竺可桢先生在当年那种艰苦条件下,能够写出这么翔实有力的科普文章,确实是非常了不起。

  活动意义:亲身体验大家风范感受名著魅力

  爬上海拔70米的北极阁小山,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道前行参观,不仅增长了见识,还享受了一次难得的健步运动,看似一次普通的线下活动也显得不再简单。赵步阳说,本次活动是配合4月南京传世名著《科学的南京》研学活动做的线下体验,初衷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南京这个城市也有科学的一面,之前已经有过几次导读活动了。接下来还会有一系列的线下讲座,让专家来解读名著。

  据赵步阳介绍,《科学的南京》出版于1932年,以科学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南京的地理环境、气候、地质、动植物、矿物和方言等,语言别开生面,内容令人信服,是反映南京风貌的重要文献,其中大部分论著至今仍有很高的科学参考价值。此书的新版由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顾金亮先生校注,已经在新华书店和先锋书店有售,对于广大读者还有75折的优惠。

  一位参观市民告诉记者,自己经常路过进香河,但从来没有从此处上山,更想不到南京还有这样一处植被茂盛,人文典故众多的“桃花源”,从这里学到很多气象知识,还呼吸了新鲜空气,确实是大有收获。

  相关专家表示,事实上现在信息爆炸,人们的选择多得眼花缭乱,可以看电视、上网,及看各种消遣性读物……人们勿需通过读书来打发业余时间,更不需要通过阅读名著来满足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于是,信息越多元,名著越被冷落。通过线下导读寻访的方式,可以更好的让广大书友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名著作者的大家风范,感受名著的写作背景,增加市民对名著的理解,从而提升阅读的兴趣。

  专家点评:竺可桢的科学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王冰梅

  (江苏省气象局探测中心主任)

  北极阁又名钦天山,是古代历朝钦天监(主管气象的机构)所在地。民国时期,卓越的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1928年在此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北极阁有着近1600年的气象历史,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发祥地。

  之所以说竺可桢的文章很经典,很伟大,因为从他严谨求实的文风中,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科学家对于科普活动的关注度,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来普及科学,竺可桢用科学的眼光来观察南京,这种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后人认真学习。最能说明竺可桢严谨作风的一个生活细节是,竺可桢记了一辈子的日记,日记中事无巨细,包括家庭收支、孩子期中考试成绩等等,甚至还有年记,这种不厌其烦的记录,正是竺可桢的科学精神体现。

  许遐祯(江苏省气候中心主任)

  《南京之气候》图文并重,简单不失严谨,介绍生动易懂。根据竺可桢在文章中提供的数据、图表,我们发现很多科学结论和现今的研究成果很相似,例如竺可桢文章中提到的南京四邻无高山为屏障,因此冬季不能避北极之寒气,夏季不能免热气和潮气,冬夏的温差非常大。1907年至1927年的20年间,南京最低温度见于1917年1月4日,为零下12.5℃;而最高温度见于1914年7月23日,达40.2℃,两者相差52.7℃。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南京近些年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在加剧,夏季41℃以上的高温以及冬季-10℃的低温都出现过。

  据《南京之气候》中介绍,1925年8月,南京曾有两次风力极强的台风,足以拔数十年之老树。由于现代气象研究主要是通过科学仪器进行测量,在竺可桢那个时代则是要依靠人工来完成气象观测,在客观条件差距巨大的情况下,竺可桢能做到和现代观测一样的研究结果,依靠的正是持之以恒的科学研究精神,这让人肃然起敬。

  新闻背景>>>

  科学的南京

  《科学的南京》一书于1932年面世,全书收录了11位作者的13篇文章,内容包括竺可桢的《南京之气候》、秉志的《南京之自然史略》、赵元任的《南京音系》、张更的《雨花台之石子》、林刚的《南京木本植物名录》、谢家荣的《钟山地质及其与南京市井水供给之关系》等,以科学的方法,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南京的地理环境、气候、动植物、方言等,语言别开生面,内容令人信服,不少论著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成为反映南京风貌的重要文献。更为难得的是,这些论著不仅是严谨的科学著作,更是一篇篇行文优美的散文大作,值得细读和珍藏。

  如书中的开篇之作《南京之地理环境》,由中央大学教授张其昀撰于1930年5月。本文在全书中篇幅最长,分为导言、长江、秦淮河、城郭与街道、鼓楼岗及诸小山、玄武湖、紫金山等7部分。这是第一篇以现代人文地理学视野,并以欧亚诸国首都为参照描述南京地理的文章,属于学术界开创之作。考虑到南京正在开展的首都建设,此文现实针对性不言自明,并被置于首篇。

  《科学的南京》的代校注者曾如此颂赞这群热血青年: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把光明带给人间,从上帝那里盗来了火种,最终不惜牺牲了自己。20世纪初,一群中国留学生把曾给西方带来现代文明的科学之火传播到中华大地。综合

编辑:吴海波

关键词:竺可桢;1927年;科学大师;指导意义;科学结论;科学仪器;科学精神;科学研究;科学的南京;北极阁

说两句

相关阅读

我海军竺可桢船访问巴西萨尔瓦多

我海军竺可桢船访问巴西萨尔瓦多,正在执行环球航行和出访任务的海军海洋综合调查船竺可桢船,于当地时间17日上午抵达萨尔瓦多港,开始对巴西联邦共和国进行为期5天的友好访问。

2015-05-18 07:48:00

竺可桢船完成搜寻MH370任务返港 创多项记录

(方堃)9月30日上午,历时157天、总航程34327海里,完成马航失联客机搜寻任务的海军竺可桢船,缓缓驶抵舟山某军港。竺可桢船于4月27日从浙江舟山起航,赴南印度洋执行马航失联客机搜寻任务。

2014-09-30 16:02:00

马航MH370失踪半年 荷兰公司十月将开启深海搜索

中国海军“竺可桢”号远洋综合调查测量船从5月底开始就留在了澳大利亚珀斯以西的海域,协助完成对下一阶段搜寻海域的测绘工作。据悉,辉固将派出“发现号”去和“赤道号”会合,这两艘载有专业深海调查专家和系统的考察船,将在目标海域开启新一阶段的搜寻。

2014-09-15 05:57: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猜你喜欢

视觉焦点

推荐视频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