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导演孙哲:一碗《炒肝》吃出老北京特有的范儿
2016-08-26 10:57:00 来源:央广网央广图库
话剧《炒肝》导演孙哲(照片由剧组提供)(央广网记者 张瑜瑜 摄)
央广网北京8月26日消息(记者张瑜瑜)8月24日至28日,第七届南锣鼓巷戏剧节参演剧目、京味话剧《炒肝》在北京隆福剧场首轮上演,该话剧由浩宸宏达文化联合乐怡邦尼文化出品,由导演孙哲、编剧李晓萌、制作人张丹妮共同创作完成,是一部以老北京“炒肝”为题材,京味十足的作品。
老北京人吃炒肝儿,不用勺子,不用筷子,随意用手一托,就上口包子,拇指轻推碗边,旋转式地吸溜吸溜往嘴里遛,吃的是老北京人特有的范儿,吃的是胡同里的人情味。用导演孙哲的话说,“炒肝是老北京人早上起来的第一口,少不了的东西。”该剧的创作,缘起于他对老北京日渐消逝的传统工艺有一种“心疼”与“遗憾”,希望观众能从剧中看到一些老北京传统的东西,不仅是工艺,还有老北京人的德行、规矩和那股劲儿。
剧中,百年老字号“义兴居”的掌柜常德想把“炒肝”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但他的亲生儿子游手好闲,所以他犹豫了,除了手艺,他更看重的是品德的传承,所以他选择了养子……在这个抉择之间,矛盾产生,故事由此展开。
一碗炒肝,普普通通的老北京吃食,却可以看到平平常常的老北京人身上的规矩,老北京人的仁义,老北京人世代流传着的那股劲儿。电影《老炮》末尾,六爷信守诺言、向死赴约。孙哲说,这就是老北京人讲的得“有规矩”——言出必行,不必当着大家的面,哪怕只有两个人知道,也要说到做到,这是一种内在地、自发地、自律地坚持。
老北京说的“规矩”,是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而发自内心地去坚守,而不是受外来限制而去做或不敢做什么事。老北京说的“有面儿”,是哪怕自己吃亏,让别人得益,也要把事情干得漂亮,而不是为了“面子”,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而去做那些会让别人吃亏的事。
在快节奏的当下社会,以往固守的生活方式、信念也正受到时代的冲击,这也是剧中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的根源所在:简单、可复制的快餐食品占据了当下市场的效率、利润优势,但对于“炒肝”的老北京手艺人而言,最初的本心并不只是为了赚钱,而是要让身边的人吃得更好、过得更好。这才是一味小吃能坚守住繁琐的工艺而不失其魂的核心所在——匠人精神。
这也是孙哲说,通过这部剧最想表达的:希望大家看了后能有些领悟与坚持,放慢生活的节奏与目的,更多地注重过程。
孙哲介绍,在这部剧中,观众能看到最本真的“炒肝”工艺。为此,剧组主创还多次到炒肝老店“天兴居”跟老师傅学艺,最初他们是心怀敬畏去的,没想到老师傅们竟毫无保留,非常敞亮地认真传授了“炒肝”的全套手艺,这也令他们非常感动。
在这部剧中,观众还能看到许多久远而温馨的老北京记忆。孙哲说,现在的小孩玩Ipad,玩的形式多了,却其实更孤单。小时候小伙伴们在胡同里玩粘季鸟,蹲墙角看水牛爬,逮蜻蜓、拍洋画,都是群体游戏,有小时候的玩伴儿,有更亲密的与大自然的接触,这些久远而温馨的记忆,也都将在剧中被唤起。
孙哲说他在导演第二部京味儿话剧《曲韵钟鼓楼》时,有幸接触到了传统三弦、大鼓的传人、大家,他发现传统艺术非常美,但普通人却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此次在这部剧中,他尝试将老北京三弦、大鼓和现代的吉他、架子鼓相融合,希望用观众更能接受的方式,去呈现这些传统艺术的质朴魅力。
导演孙哲说,《炒肝》初衷是以生活化的呈现方式展示在美好的背后,人所必定要承担的苦楚,他希望这部戏能够深挖一些情感能够感染甚至是刺痛观众,期待话剧《炒肝》能慢火熬出一碗老北京的“魂儿”。
话剧《炒肝》海报(照片由剧组提供)(央广网记者 张瑜瑜 摄)
话剧《炒肝》排练剧照(照片由剧组提供)(央广网记者 张瑜瑜 摄)
编辑:龙明洁
关键词:炒肝;导演;孙哲
李倩提醒,经过长时间熬制的烩面汤里脂肪含量和嘌呤含量较高,三高和痛风患者不要贪食。如今在贵州,随处可见24小时营业的牛肉粉店,早餐、午餐、晚餐都可以吃,已然成为当地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5-01-22 15:45:00
总书记吃包子一事,让人们更加注重发挥中式快餐的营养优势,进而更加关注自家餐桌的健康营养搭配,实为国人健康的幸事。3、如果想吃炒肝和三两包子,可以配1两鲜虾菜心包子,1两木耳鸡蛋胡萝卜馅,1两素三鲜馅,再加一份凉拌蔬菜。
2014-01-20 14:00:02
因为经常去人民医院,老在西城转悠,华天老字号的早点品尝了不少。这家店门口有几个车位,尽管不多,估计饭口够呛,但早餐还是有空位的。没有冬菜,馄饨汤容易流于平庸,比如马凯餐厅的馄饨也是这个缺憾。
2013-07-12 09:43:55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