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那些长征路上奔小康的“领路人”
2016-10-07 21:04: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养牛致富能手”马畔单:带着村民同奔小康
图片说明:科学化养牛让村民们走上了小康之路。
马畔单是甘肃省崆峒区峡门回族乡颉岭村常湾社村民,现年44岁,回族。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头脑灵活,勤钻研、爱思考,喜欢接受新事物和新挑战。
过去,马畔单依靠传统放养的养殖方式,付出了很多艰辛,但肉牛育肥效果不明显,牛的品质低,市场价格不高,难以发家致富。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致富信息:设备简单、牛舍要求不高、加之生长发育快、见效快,收益大。说干就干,筹建资金建设养牛场,自此开启了他的养牛事业和致富梦想。
2008开始的时候,他四处筹措资金,购买了20头基础母牛准备大干一番。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饲养技术,一场瘟疫使雏牛病倒一半。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马畔单并没有打退堂鼓,而是通过冷静反思,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吃了不懂科技的亏。他下定决心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此后,马畔单主动多次参加养牛技术培训班,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到暖棚养牛、饲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防疫能力等实用技术。他严格按照养殖操作规程,定期进行疾病防疫。在不断实践中马畔单总结出了科学养殖的五大原则:优良的品种、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营养和整洁的环境。
近年来,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后,马畔单抓住精准扶贫贷款有利时机,与其他村民合资贷款20万元,顺搭颉岭村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顺风车,积极参加技术培训,并与平凉市景兴食品厂、新世纪超市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所有的肉牛产品均销往以上公司,年净赚5万余元。现如今他又扩大了养殖规模,建设80米长的养牛棚2个,养牛数量高达20头,一年平均出栏三茬,年收入高达10万元。
日子越过越好后,马畔单主动积极参加乡村各项活动,1997年至2002年,担任颉岭村常湾社社长,2015年担任村护林员,在工作中,他一直本着吃苦耐劳、恪尽职守、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的宗旨,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情。
对待村民,马畔单总是热心诚恳,同时遇到困难,他总是积极伸出援手。一直以来,他与村民相处甚是融洽,深得村民信任,被大家当作知心人,贴心人,谁碰到困难都愿意找他倾诉,让他帮忙解决。村里其他群众在他的带领下,积极学习各种养殖方面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建牛棚,引进新品种,科学化养殖,一同实现了致富梦,被当地群众称为“养牛致富能手”。
(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整理 综合中国经济网、华声在线、东方网报道)
编辑:吴海波
关键词:玫瑰;奔小康;领路人;走转改;湘西黄牛
“一人富了不算富”,雪山下的“玫瑰”别样红,交通的闭塞,没有大型厂矿的兴建,当地村民所种植的五谷杂粮,基本只能维持生计,致富挣钱只是一直萦绕在他们心头的梦想。2011年,陈望慧自掏腰包买了玫瑰幼苗,发给冒水村的部分村民种植,等到开花,她又主动上门去收购新鲜的玫瑰花。
2016-09-14 09:15:00
在中国西南夹金山脚下,生长着一大片玫瑰花园。2012年,陈望慧牵头成立了小金县清多香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动员冒水村村民试种了50多亩大马士革玫瑰。
2016-09-12 18:35:00
七夕已近 “亚洲花都”玫瑰价格陷“低谷”,(记者 马骞)2日傍晚,买手夏先生在昆明斗南花卉电子交易中心的拍卖中心,以大约每枝0.6元的价格拍下B级卡罗拉(玫瑰品种名)。位于昆明呈贡的斗南花卉市场号称“亚洲花都”,这里完成着云南乃至东南亚部分进出口花卉的交易,是中国花卉市场的晴雨表。
2016-08-03 05:57: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