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安全重点要从“稳增长”向“提产能”转变
2015-04-30 10:05:00 来源:央广网
楼继伟: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农村建设用地政策须改革
除了粮食生产,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解决“中等收入陷阱”的措施中,也提及了土地改革。他主张,农村建设用地,包括宅基地、集体的经济用地,交一笔钱以后,就能像城镇土地那样流转。
这同样也是非常敏感的问题,因为小产权房就是农村的建设用地,如果按照楼继伟部长所说,这些小产权房将可以转正,宅基地将可以销售,这对于宏观经济和人民生活来说,都将产生极大影响。
对于楼继伟部长提出的土地改革方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表示支持和赞同,他说,财政部能借助土地改革,缩短城乡差距,方向是非常正确的。
袁钢明:土地完全是个新出现的问题,咱们国家这个十八大也提到了农村土地的建设用地和城乡一体化的说法,就很重要。要把城市的土地商业化或者我们说的市场化的这种进展,这种巨大的变化,要延伸到农村来,这样农村的潜在增长或者是致富的一些潜力就能够发挥出来,解决我们农村收入难以提高的一个困难,这个方向是非常正确的。
世界银行在去年底发布的《中国经济简报》中也强调,中国如何保持经济的合理高增长,取决于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市场的结构性改革是否成功。其中,土地改革将是关键。盘古智库城镇化首席研究员易鹏指出,一旦农民能够拥有土地的决策权,那便可直接助其增收。
易鹏:因为中等收入陷阱很多的体现就是收入增加不上去,内需扩大不了,导致经济的停滞。而中国现在有一波农民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让农民对建设用地他能够有自己的决策权,或者直接和开发商直接谈判,在农村的6亿多,包括还有2点多亿农民工,能够增加他的一些财富,那么当然也还是破解中等收入陷阱的方式之一。
加快土地改革,挖掘潜力,释放农村劳动力是一个选择。农民进城了,承包权还在手里,还能把经营权出租,如果置业还可抵押贷款,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权益和能动性。但易鹏调研时发现,很多农民还不太愿意出售自己的土地。从经济上、情感上、稳健度上,他们的积极性不是非常高。对此,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主任李国祥表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政府须对农民未来的生活有一个辅助保障。
李国祥:现在最主要就是在操作上,在一些利益调整上,在农民权益的保护上,以及我们怎么样来放开农村的经营性建设用地,不要损害到我们农业用地,也会因这一个政策或者这项改革,流为经营性建设用地。那么怎么样把这个控制好?配套的事情还需要进一步来做。现在应该来说,只有等到这个配套合适了,或者配套做好了,那么这项工作才可能会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实槛儿上:一场改革与中等收入陷阱之间的拔河已经拉开,在这个过程中,农村与城镇都要出力,甚至农村在这个拔河比赛中的位置更为关键。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曾表示,我国的真实城镇化率大概为45%,而这个数据要达到60%,才能在帮助中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预测,这个过程可能还需要十年。
袁钢明:当我们GDP的增长能够达到人均大概1万5千美元就可以了,现在我们大概是7千美元,还有一倍才能过。你想象我们国家在2000年刚过1千美元,现在是15年,现在已经是7千美元了,1千到7千花了15年,而最早的时候,我们人均从几百美元进入1千美元的时候要花20年的功夫,现在才花十几年就翻到了7000,而下一个十年,应该是可以翻到1万5千块钱,那应该说是可以实现。
[1][2]
编辑:李江雪
关键词:楼继伟;财政部;农民;收入;中国;发展;经济;粮食
2015-04-27 05:52:00
2015-04-26 09:50:00
2015-04-21 08:46: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