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高考志愿填报在即:最后一批“90后”考生面临学校和专业抉择

2017-06-23 12:5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月23日消息(记者王晶 刘一荻)这几天,宁夏吴忠市回民中学的高三学生丁佳莉,一直琢磨着自己的高考志愿。“我想学会计或者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当记者问及99年出生的她,是否出于就业或其他现实因素而考虑报考的此专业时,眼前的小姑娘干脆而直接地回答:“我就是喜欢。”

  从昨日(22日)起至本月底,全国各省份都将密集公布高考成绩,对于像丁佳莉一样的最后一批“90后”考生,及全国940万考生的家长而言,没见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 这一仗就算没打完,填报志愿,成了绝大多数家庭“紧张”的一件大事儿。

  

  高考落幕后,如何挑选专业,多数中国家长最看重的仍是综合各方后的专业性价比、关注热门或最好就业和赚钱最多的专业。这几天,在记者调查期间,一位辽宁某高中高三任课老师这样讲道,现在的孩子较以前的孩子更注重现实,在报考中更注重将来的就业前景,少数人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报考。

  就在7年前为女儿报志愿、抄了两个笔记本的资深高三教师兼母亲,刘香琴向记者直言:“咱们孩子志愿的填报要考虑的不光是他们的兴趣,还有家庭条件、自身能力及未来发展......”

  调查

  “现在的孩子真的更重现实”?专家:偏离兴趣才是90后报考的“通病”

  就在高考冲刺前期,一位辽宁省葫芦岛市某高中的高三班主任张雯静告诉央广网记者说,有些成绩稍不理想的孩子却很“现实”。一个即将参加高考的艺术类考生和她谈心时,就曾明确谈及:“我的成绩我自己也知道,努努力也就能上大专吧,现在就算大学本科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作为班主任,我向这位考生讲了可以在大学中学到超越书本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还是感受到他的‘不屑一顾’。”这让张雯静觉得,现在孩子所考虑的,已经和80年代、90年代自己那时的‘初心’相差太多。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也坦言,“现在,90后考生的发展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很多学生过于关注高考分数,热衷于‘我要考好大学、报上好专业’的念头。”但是,根据他多年的经验发现,很多90后在进行大学报考时却没有根据兴趣报考。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但是,就读于广州市第五中学的李景欣接受记者采访时却反击称,这并不能代表我们所有90后的想法。今年她所在的广东省填报志愿的时间是6月28日,可参加艺术类考试的李景欣早已考虑好自己要学的专业,“我比较倾向于服装设计方面的专业,未来还想出国继续深造,但还是想先顾着眼前,毕竟还是先进入这个行业再说。”99年出生的李景欣头脑里总能闪出些新奇的想法。“我还是想去上海读书,虽然广东有很多潮牌,但至今并没有做得特别好的时尚品牌和产品。”

  “最后一批90考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刘震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认为,这一代孩子的成长环境处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间段。多数90后都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一出生几乎就和互联网捆绑在一起,这样就造成他们对于信息、知识的获取很广且便捷。”刘震一再建议,家长和学校要将对专业的选择,及对人生规划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本身。同时,学生也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能够愿意为之投入、发挥自己才能的专业。

  从最直接与考生接触的高三教师角度来讲,从1987年至今,北京海淀区某实验高中的刘香琴已经在讲台上“站”了30年。在她眼里,这最后一届“90后”的学生很有“特点”:“有些90后的孩子,很懂得借助家庭的力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现实

  填报抢破头 毕业陷尴尬:热门专业随时“失宠” 冷门专业不定期“上位”

  作为过来人,2011年参加高考的辽宁考生武爱文,如今从事自己喜欢的媒体行业已有2年之久,当她看到由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里,对于大学热门专业的排名时,想起了他6年前志愿填报时的“不堪”过往,“憋”了一肚子的话想对学弟学妹们“倾诉”。

  这份公开的就业报告显示,2017年本科就业绿牌专业包括: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艺术、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广告学。而红牌专业则包括历史学、音乐表演、生物技术、法学、美术学、生物工程。此前记者获悉,该份排行,是根据专业的失业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考量而成的。

  (注明:绿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

  “其实,几年前新闻传播相关专业并不热,甚至被旁人认为是‘无用之学’。”武爱文说,她一直记得6年前在报考那天,有些同窗看到她填报志愿的纸上“满表格”的“新闻传播”相关专业时,一脸的鄙夷与不屑,因为在当时,报考法律、金融等专业才是“主旋律”。

  但没人想到,如今的新闻传播专业却“炙手可热”。据数据显示,2016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最多排名第二的便是“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

  

  “所谓的专业的‘冷’与‘热’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主任訾艳阳向央广网记者解释说,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都是相对的,比如软件工程及计算机专业,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很火的,但是在2000年左右,由于很多学校都设置这样的专业,这样就使得市场饱和,热度又降了下来。

  另外,上述报告调查还显示,2016届大学本科生毕业半年后从事的主要职业类月收入最高的是“互联网开发及应用”(5679元),其次是“计算机与数据处理”(5636元).......前几天,微博上一篇《中国大学10大失宠专业》走红网络,文章称:到了互联网时代,风水轮流转的速度,一年一番,未来市场发展走向,是《招生简章》无法回答的问题。

  “马云学习英语,却从事了电子商务。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的CEO李彦宏却攻读的图书馆系情报学。”因此,熊丙奇认为,如今已没有哪个专业可以决定前途,通过专业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才会既有前途、又有“钱”途。

  困惑

  “准大学生”在专业和院校之间的艰难“抉择”

  “现在对于好多专业都很陌生,就算是有一点想法,也不是很清晰,到底该选什么。”作为理科生,98年出生的宁夏青铜峡第一中学高三4班刘东,对于报考专业和学校的想法还是有些困惑和迟疑。

  其实,不仅仅刘东,高考报考,无非是纠结两个选择,一是院校,二是专业。当一所理想的大学和一个理想的专业摆在面前时,到底该如何选择?熊丙奇向记者分析称:“分数如果在一本区间,就要以选择学校为主。”在他看来,首先,一本院校从办学定位角度来看,主要实行通识教育,而通识教育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基本素养。因此,这些大学这些年来,都在实行按照专业进行招生,会淡化专业界限和拓宽专业面。其次,最近几年,全国各地大学进行多方面改革,如辅修专业、跨学科选修,使得学生既有机会学习相对稳定的专业,也可以接触到感兴趣的学科。

  “如果分数在二本、三本区间,就要以选择专业为主。熊丙奇建议,关键要看这些学校是以就业还是专业技能为导向。”

  

  但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刘震却有不同的看法,选择学校比选择专业更重要。“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及互联网的环境,获取知识的渠道发生了变化。作为大学来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多的是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场所。选择大学,要考虑大学的传统、文化及精神内涵。“如今,学习的便捷性也使得专业和就业的相关性越来越低,除了从小就立志在某一个学术领域、某一个学科方向献身的小群体之外,大部分学生选择专业时,都要慢慢适应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从而做出自己的最终选择。”

  其实,目前很多高校本科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在这种情况下,刘震认为对于专业的选择,并不是很重要,学生在入校后,还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去了解各个专业。“清华大学全面推行大类招生培养管理改革后,将原来的49个专业合并为19个大类招生,考生在志愿填报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和自主权。”刘震告诉记者说,有了大类招生,考生报志愿时不需要立刻选定细分方向,也就不用太纠结。

  支招

  我是高三老师也是妈 VS 名校招生办主任

  不少家长往往喜欢以“过来人”的身份,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大包大揽。但在2010年参加高考的陈雨轩妈妈刘香琴就稍显理性,因为除了母亲,她还是一位带了十几届高三的北京市海淀区某高中的资深教师。“那时候北京是先报志愿,再高考,所以对报志愿水平的要求就更高了。”但刘香琴虽是老师,却也是第一次亲身接触报志愿的全程。“既不能让孩子不喜欢,也不能完全由着她爱报什么报什么。”

  孩子陈雨轩告诉记者说,“我喜欢历史,想学考古,可爸妈说学习这个专业的女生不好找工作。但除此之外,我对法律、语言、金融这类专业并不感兴趣。”最后,陈雨轩及家人在多方的权衡之下,敲定了中文专业。

  

  那几天, 为了报志愿,刘香琴带着女儿、老公全家上阵,足足做了两本的笔记和摘抄。“我使用的是阶梯法报志愿。”陈雨轩当时根据一模、二模和平时成绩估算了自己高考的分值,筛选出自己中意的学校和专业,从高到低有序排列。“这样既给了自己超水平发挥的空间,又给自己的发挥失常留出了缓冲区。刘妈妈说,如今女儿早已从北京一所不错的一本学校毕业,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薪水不错,又与大学所学专业相关,“事实证明,我的方法还是很科学的。”

  从招生办的角度来看,现在的家长与学生面临的最大误区就是“分数不吃亏”原则。訾艳阳举例说,“在我们学校有这样一个学生,所学专业是4年前最热的电器功能自动化,但是入学后,他却发现自己并不感兴趣,这个孩子就是那时过多地考虑了‘分数不吃亏’。如今毕业后开始创业的他,从事的职业却与专业完全不相关。”

  其实,据《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30%以上的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并不对口。而与如今的90后相比,刘震回忆说,自己这一代人都是听父母的意见,但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讲,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要让高中生有更多自我选择的权利。“在选择专业时,跳出从众的心理,更多根据自己的好奇心选择专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走上自己提前规划好的人生道路。”

  注:文中部分名字应采访者要求为化名;文中图片全部源于网络

编辑: 范斯腾
关键词: 高考;志愿填报;学校

高考志愿填报在即:最后一批“90后”考生面临学校和专业抉择

这几天,宁夏吴忠市回民中学的高三学生丁佳莉,一直琢磨着自己的高考志愿。“我想学会计或者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当记者问及99年出生的她,是否出于就业或其他现实因素而考虑报考的此专业时,眼前的小姑娘干脆而直接地回答:“我就是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