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一个代表就是一面旗帜,十九大代表肩负人民的重托与期盼。他们将以怎样的精神风貌履行职责?又如何展望未来的五年?央广网推出大型专栏报道《十九大代表说》,让我们走近十九大代表,听听他们的故事。
央广网北京10月22日消息(记者孙冰洁 韩靖)十年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蒙曼登上《百家讲坛》,成为该节目最年轻的主讲人;十年后,她再度出现在今年口碑颇高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作为节目评委,旁征博引,诙谐点评,“吸睛”无数。
如今,在专业之外,蒙曼又多了一个身份,今年6月,她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会议间歇 ,蒙曼在驻地接受了央广记者的专访。
树立文化自信,应重新发现传统文化之美
蒙曼 韩靖摄
光阴弹指而过,岁月似乎对她格外优待,出现在记者面前的蒙曼,外形与十年前几无变化,一头干练的短发,谈笑间诙谐幽默,又不失真诚质朴。
这是蒙曼首次参加全国党代会,身为大学教师,谈及十九大报告,蒙曼坦言自己最关注的还是文化建设与教育。
“今后的教育方针怎么定?对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怎么定性?这些都是我关注的。”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树立文化自信,是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重点。
怎样提高文化自信?蒙曼认为,首先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其次还要讲中国好故事,将两者结合起来。
“中国故事是什么呢?其实涉及方方面面,有好的有不好的,不是说我们一股脑的都讲出来。”蒙曼不讳言当下的文化市场存在泥沙聚下的情况,但她认为面对这种局面,精挑细选,把那些反映中国审美、中国智慧、中国优秀道德的好故事,真正讲出来,传承下去,成为塑造民族精神的基石。这正是她作为学者、同时也是文化传播者所不容推卸的责任。
“在传承过程中,大学应该发挥自身示范性、先导性、引领性,告诉民众传统文化的精华到底是什么?该学习什么?不仅要做好通识教育,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础的信仰、审美、价值追求,纳入人生追求,以丰沛人们的情感水线。与此同时,不能片面的产业化,一味追求‘文化+资本’,去追求盈利模式的复制,而是要让真正的‘明白人’去带领着去探索和尝试。”蒙曼说。
文化传承是大浪淘沙、百舸争流的过程
蒙曼接受记者采访 韩靖 摄
今年2月,一档主打中国经典古诗词的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迅速走红,重新唤起了国人的“诗心”,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语言之妙。
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时代也在不断更新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语言系统,网络流行语的迅速传播与古诗词背后的古典审美是否冲突、如何共存?
面对这一问题,身为诗词大会评委的蒙曼却很淡然。
“语言文化的传承就是大浪淘沙,百舸争流,因为语言永远是鲜活的,要往前发展,一定会有新的语言、新的表达方式进来,不能盲目地说现在的流行语一定是错的。”
但同时,蒙曼也认为,时代最终会有自净作用。“你会发现市场一定会淘汰一些东西,比如前几年流行的‘十动然拒’等等,现在已经不再用了。这说明它不成熟、经不起历史检验,逐渐就会被淘汰掉。”
蒙曼相信历史会留下属于当下这个时代的经典,以她熟悉的古诗词领域作比,蒙曼认为如今流传下的唐诗也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结果。“唐诗现在有5万多首,大家比较熟悉的也不过是唐诗三百首,其实那个时代也在大浪淘沙。《全唐诗》里讲的也不是唐朝诗歌创作的全部,可能已经淘汰掉了99%,我们今天接触到的可能是又淘汰99%留下的,语言和文学要经得住时间考验,留下来的才是精华。”
诗词大会之后,曾掀起了一段时间的“传统文化热”,二十四节气、传统诗词吟诵以及国学班的流行,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后诗词大会”时期的延续。
但是谈及这股热潮,蒙曼认为传统文化在现阶段仍方兴未艾,远没有达到“最到位”的使用。
她敏锐地注意到近期一些电视剧流行以古诗词做剧名的趋势,如《寂寞空庭春欲晚》《人间至味是清欢》(注:原文应为“人间有味是清欢”)等,她肯定其中对古诗词的关注,但同时也不无幽默地指出好多运用“文不对题”。
“比方说这个《人间至味是清欢》,我后来才知道‘ 人间’、‘ 至味’、‘ 清欢’都是人名儿,这样用的话可能还不是最到位的用法,但是也能引起大家的一些兴趣,可以看出大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追捧。”
传统文化的教育要渗透到生活中
蒙曼 韩靖 摄
历史专业出身的蒙曼自幼喜爱古典文学,常年讲授唐诗,她对经典诗词出口成章,但谈及印象最深的古诗,蒙曼的答案却颇让记者意外,正是那首耳熟能详的“床前明月光。”
但蒙曼却认为,这正契合了大多数中国人的诗词学习经历,古诗词学习,说到底还是要以情动人。
“我们中国人学古诗词差不多都是从床前明月光开始的,当然也有人是从《咏鹅》开始,无论哪个都是唐诗。唐诗,以情动人,情感更容易打动人心,最朗朗上口,最容易引起人的普遍性情感,这是我们小时候最熟悉的东西,她有共鸣。”
因此,在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古诗词的学习中,蒙曼并不提倡急功近利。
在她看来,教育是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已经开展,即传统文化进教材。她认为这是传承经典文化的有效方式,在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阶段,就能够把文化传统渗透进去,使文化融入未来一代人的血脉。
与此同时,蒙曼也很看重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回忆幼年学习经历,她坦言自己的很多教育都是从生活中来,在耳濡目染中无形发生。“文化传承不仅是语言的传承,还有大量的行为规范、礼仪等,这些不是课本能够解决的,可能就来自日常生活,比如中国的长幼尊卑秩序等,这些东西可能要渗透到生活中,那样才能内化于心。”
这一年,蒙曼很忙。大会闭幕后,她马上又要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除了日常授课外,她还要继续录制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在网上讲授唐诗……“之后看社会有什么样的需要,我们再做什么回应。”蒙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