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经济攻坚十问|2018年GDP增长目标为何是6.5%?

2018-03-06 00:17:00来源:央广网

  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是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五年,中国的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新时代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如何推进?金融“脱实向虚”遏制住了吗?扶贫攻坚如何走好“最后一公里”?为何要进行住房制度改革?乡村振兴如何“振”怎么“兴”?......央广网记者带着这些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采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专家学者,汇聚发展建议,展望发展前景。

  央广网北京3月6日消息(记者王梦妍)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6.5%左右”。2018年增长目标较2017年GDP6.9%的增速,下调了0.4个百分点。

  GDP增速微调 发展空间更宽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向央广网记者表示,该预期目标使得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的精力和空间更加充裕。

  “这个预期目标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中国经济现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并与其他经济社会目标相协调。”他说。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五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82.7万亿元,年均增长7.1%,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

  “上述主要预期目标,考虑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符合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际。”报告说,从经济基本面和就业吸纳能力看,6.5%左右的增速可以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涵盖农民工等城镇常住人口,今年首次把这一指标作为预期目标,以更全面反映就业状况,更好体现共享发展要求。

  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6.9%,城镇新增就业1351万人,相当于每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吸纳城镇就业195万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质量第一、结构优化,难点在哪?

  

  全国政协委员、华润集团董事长傅育宁接受采访时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现阶段,结构性的问题相对突出,高端供给不足是影响经济质量转型的因素之一。”谈到国企在这个阶段对于中国经济的作用,他表示,国企发展有活力,国家实力自然会有所提升。

  在刘世锦看来,坚持质量第一,必须要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一关。

  “这是三大攻坚战中的第一战,我认为要考虑四个方面:第一是稳杠杆,杠杆还是要降,但不能加大风险隐患;第二是防止债务处置不当引发新的风险;第三是下决心解决政府、国企预算软约束问题;第四是探索以市场为基础、规范的公共产品投资长效机制。”刘世锦表示。

  此外,他还建议聚焦深层次体制改革问题,比如土地制度、财税体制改革等。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认为,经济增速小幅放缓是我国现在的发展阶段决定的,他认为,在加大投资力度时,要重点瞄准百姓真正急需的基础设施、扶贫脱贫等短板,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也要用在减税、减负、降低企业成本上。

  “过去的宏观经济政策大多是需求侧的工具,今后的工具箱里应有更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方案。”蔡昉说。

  实现GDP增长目标,归根到底还是要靠重点领域的改革。他举例,比如户籍制度改革就可以收到“一石三鸟”的效果,“到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45%。如此算来,每年1600万人口从农民转为城市居民之后,既增加了劳动力供给规模,又重新配置了人力资源、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同时还能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尊重经济规律,远近结合,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和质量效益提高互促共进。

  主要国际机构纷纷看好中国经济。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今年初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将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测上调0.1个百分点至6.6%。

编辑: 孙永政

中国经济攻坚十问|2018年GDP增长目标为何是6.5%?

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6.5%左右”。2018年增长目标较2017年GDP6.9%的增速,下调了0.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