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七天六夜 随船记者航海日志五|行船数日 唯有美食、信号最解忧

2018-07-15 19:01: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金海辉”号货轮于6月21日凌晨离开天津港,承载10.5万吨黑黝黝的煤炭南行至广东珠海,航程近1158海里。此前,央广网记者随轮远行,与海员们经历7天的“奇幻漂流”,揭秘海员真实生活,体味他们的“酸甜苦辣”,也感受新时代下中国140万船员的新风貌。

 

  第一次接触船舶,在白天的采访中,涉及到不少难以理解的专业词汇。记者本想寻求网络帮助,却无奈搜不到任何信号。

  6月25日11时08分

  船上的美食是怎么来的?

  听说,船上被称为“老大”的,不是船长,而是大厨。饭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船人的士气。眼看快到饭点,一股香味“扑来”,记者今天特意来到厨房围观,出于安全考虑,船上烹饪不可以使用明火,要使用类似于铁板烧一样的方形电板。

  途经福建一带海域时,一阵涌浪袭来,使得船突然间前后一颠。

  此时,大厨李苏清正在准备午饭,一手把住案台边专设的扶手稳住身体,一手用勺子来回翻炒眼前的这道菜,在摊好的鸡蛋上,摆上过了油的海蟹,再洒上葱末、盐等佐料,一道带有海上特色的家常菜“蟹爆蛋”在他手中大功告成。

  来自五湖四海船员的“众口难调”,既讲究口味,也要满足营养需求。早餐一般有包子、豆浆、葱花饼和小米粥等,晚餐和午餐配置一样,都是两荤两素,外加一个汤。眼下,在方寸之间的海上厨房,憨厚稳重的大厨一刻也没有停下来,紧盯着锅里熬了几个小时的芍药海带汤。船上南方人多,用餐前一定要先喝汤将胃“唤醒”。

 

  二厨亓传文正在将饭菜提前放入餐盘里。一般在船上,厨师都是根据人数提前确定好食材量,饭做好后每人一份。

  在食材消耗的顺序上也很有讲究。“一般绿叶蔬菜尽量先吃掉,而土豆、圆葱以及腐竹、海带等脱水菜品易储存,可以在航程的后半段食用。”每天,李苏清都会去冷库查看各类蔬菜的保鲜情况,再确定第二天的菜品。

  这些家常菜平时可能不起眼,但对于海员来说,一次航行就是一两个月,它们就是船上最好的营养品。

  6月25日14时45分

  船上的“特殊”伙食

  6月25日是世界海员日。在这间汪洋中行驶的小食堂里,今天可能是人气最旺的一天。船上正在包饺子的消息,通过厨房的扩音器迅速传到船舱,不在岗的其他船员纷纷赶来“捧场”。

 

  政委林立煌最有生活经验,抢着活面,二厨亓传文则开始准备切芹菜调肉馅。船上的海员北至辽宁,南至广东,包出的饺子形状也不尽相同,圆鼓鼓的像船,尖嘴的像帆,各有特色。十几分钟后,大厨将刚出锅的饺子盛好,递给在外面焦急等待的船员们,心急的二管轮王耀不等饺子凉就咬下一口,烫得他不敢下咽。

  大家有说有笑,一扫之前对船上工作辛苦的抱怨。而遇到中国传统节日时,船上也会组织聚餐,表演几个节目。热闹起来,船员们也就没那么想家了。

  饭后,记者见大家都匆匆吃完离开,船长于建晨说,这会儿船行驶在福建泉州周边,离大陆较近,手机信号较强,可以跟家里人联络。

  一个管理10万吨级货轮的船长,平日里看起来很威风,此刻却窝在沙发上,对着“贴”在窗户旁的手机和家人唠起家常。

    舱内突然信号很差,船长索性跑到甲板上与家人视频

  6月26日凌晨

  手机信号成船上“奢侈品”

  信号,在陆地上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寻常。但现在,漂在茫茫大海上,却可遇不可求。货轮驶出渤海湾后,一路向南,只有行驶至长江口、舟山群岛及台湾海峡等附近海域,手机才能搜到微弱信号。记者只能像其他船员一样,将手机紧紧贴在舷窗旁,掐算着货轮快要到达的以上海域,等待信号“降临”。

  但即使信号来了,最长也只能持续不到1个小时,便会继续陷入“失联”状态。随船7天,要经常半夜爬起来,趁着有信号时和外界联系,得以解忧。而记者的生物钟也慢慢以信号有无作为参照了。

  比起上个世纪海员的黄金年代,跑船这个行业能够吸引年轻人来的优点确实不多:离家、孤独、与外隔绝等。对于很多像记者一样的外人来说,这些可能根本无法忍受。

 

  很多与海洋搏命的跑船人都在默默消化这个过程。

  上了年纪的老海员,对付孤独寂寞的招数很传统。上个世纪90年代,远没有现在通讯这么发达,下了船,有时要是能用上港口附近邮局的公用电话与家里通上话,都实属奢侈。船上49岁的“老轨”说,只要抢占到了位置,一打就是好几个小时,急得后面等待的人一直谩骂不止。

  后来IC卡开始流行,“老轨”就索性买几张100元的充值电话卡,下了船,直接插在电话亭,打爆为止,没钱了,就转身走了,回到船上继续“漂”着。

 

  6月27日00时12分

  没信号 抛锚好比“坐牢”

  船已行至珠海港附近海域。由于泊位紧张,只好在港外锚地先行抛锚,排队等候靠泊。

  凌晨2点多,记者被手机发出的噼里啪啦的微信提示声惊醒。跟船七天来,信号首次超过四格,赶紧爬起来跑向信号最强的驾驶室,补看错过的几百条信息。

  其实,和记者一样,比起离泊,海员们更期待靠泊。人和机器都能休息放松下来。但有时,像这样的抛锚时间可能会超过一个月,甚至更长。船长于建晨说,没信号,抛锚就像“坐牢”,只能等待。

  去年春节,船抛锚在黄骅港,船长裹着棉大衣跑到甲板上四处找信号,想听听家人的声音。无果后,即兴作了一首打油诗,在船舱上下广为流传:

  身处他乡寒冬愁

  家园柳绿却温柔

  相思已被海折断

  频倚船舷不自由

  抵港登高寻网络

  唯有WIFI最解忧

 

  文/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央广网记者 郑重

编辑: 申明宽

七天六夜 随船记者航海日志五|行船数日 唯有美食、信号最解忧

“金海辉”号货轮于6月21日凌晨离开天津港,承载10.5万吨黑黝黝的煤炭南行至广东珠海,航程近1158海里。此前,央广网记者随轮远行,与海员们经历7天的“奇幻漂流”,揭秘海员真实生活,体味他们的“酸甜苦辣”,也感受新时代下中国140万船员的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