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最美中非故事|“千丘之国”卢旺达:信任铺就40年友谊路

2018-08-30 08:23:00来源:央广网
 
视频剪辑、制作:央广网记者 陈兆国

    央广网北京8月30日消息(记者高艺宁)在中国前厄立特里亚旺达大使舒展眼中,“千丘之国”这个词用来形容非洲国家卢旺达,再贴切不过。

  在这个只有2.6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家里,拥有一千多座山居住着约1300万人口,城市和道路都建在山上。勤奋的卢旺达人用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协商共治理念,把这个在大屠杀后百废待兴的国家,建成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十国之一。

  非洲大陆既古老又年轻、既贫穷又富饶、既神秘又朴实。在中国总体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舒展说,中非人民间的友谊源远流长,在中国人大量涌向非洲创业和旅游、中非贸易和投资迅速扩展的今天,那里所发生的一切,离我们既远又近,息息相关。

  有需要,找中国路桥”

  在卢旺达当地,流传着一句话:“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中国路桥”。作为农牧国家,卢旺达境内蜿蜒曲折的山路,给农产品运输带来很大障碍。陡峭的山路一遇风吹雨打,地面湿滑,孩子们的出行安全更是无法保障。

  1974年,在中卢建交仅三年后,中国路桥来到卢旺达,至今40多年的时光里,中国路桥陪伴着卢旺达的劫后重生而成长。如今,中国路桥工程遍布卢旺达各地。“卢旺达75%以上的路都是中国人修的。”舒展告诉记者。

  

  中国为卢旺达援建的公路(资料图)

  2011年,连续暴雨造成卢旺达公路塌方、交通要道通行中断,一些外国公司乘机抬高要价,卢国政府面对紧迫工程束手无策。中国路桥立即抢修工程,事后没要一分钱。基加利市中心一处楼房突然倒塌,受难者被困,中国路桥率先伸出援手;施工队伍完成当地多家医院路段重建任务,赢得了抢救生命的宝贵时间,让急诊病人在救护车上不再受颠簸之苦……

  卢旺达人知道中国路桥,并不仅仅因为中国路桥在承建基加利道路重建项目中的出色表现。‘有问题,找路桥’已经成为当地政府工程主管部门的共识。”卢旺达前参议长、前基础设施部长让·达马斯涅·恩塔武库利亚约曾说。

  

  2012年10月,时任中国驻卢旺达大使的舒展,参加中卢友谊路揭牌仪式(资料图)

  舒展告诉记者,卢旺达人对中国修路公司的感情深厚非常。当地人现在仍然记得,中国路桥是在1994年卢旺达战后,第一家返回卢旺达的外国公司,他们仅在大屠杀最严重的时期,撤离了三个月。大屠杀期间,卢旺达老工人文森特冒着生命危险,把我国价值50万美元的压路机、碎石机等修路设备保护了下来。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当年为何拥有这样一份信念,笃信中国路桥肯定会回来。

  不仅如此,文森特还把在卢旺达修路当作奉献一生的事业。直到现在,他和儿孙三代人都加入了中国路桥,修路、学技术,一直没有离开。

  中文流利的卢旺达医生

  在非洲,由于医条件落后,疾病成最大的威。“短短几十年里,卢旺达人从人均寿命35岁增加到66.7岁,除自身发展外,与中国长年的医疗援助密不可分”舒展向记者介绍,中国从1982年开始派驻援助卢旺达的医疗队,至今已诊治患者约80万人次。医疗队还给当地人培训医疗知识,帮助他们投身医疗事业。

  

  中国援卢马萨卡医院(资料图)

  卢旺达首都附近的马赛卡医院是一所中国援建的大型综合转诊医院。这里有一位操着一口流利中文的当地医生——莉莲。在中国吉林省白求恩医科大学留学六年后,她选择回到自己的祖国。

  我去过上海、北京、杭州、广州等地方,那里真好。中国经济文化发达、技术水平先进,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莉莲常跟同事们聊起在中国的生活,掩饰不住对中国的热爱。当地人总问她,“你那么爱中国,为何不选择留下来?”她答,“我爱我的故乡,这里更需要我。”

  

  中文流利的卢旺达医生莉莲(右一)资料图)

  莉莲还把针灸、正骨等中医方法带到了卢旺达,并以自己过去患病的经历说服当地人,打消他们的疑惑。舒展告诉记者,多年来,中国为卢旺达培养了众多的留华学生,他们学成回国后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中卢两国友好的使者。

  种蘑菇的卢旺达姑娘

  卢旺达有个传说,吃蘑菇会导致家里的牛死亡。对于卢旺达人来说,牛是财富的标志,当地人因此“谈菇色变”。2011年5月,在中国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落成后的首期菌草技术培训班里,当地4位女学生却有了创办蘑菇合作社的愿望。

  南方不适合种蘑菇你要到首都基加利市去。”中国专家们免费向她们提供菌种,并根据气温特点,专门赶到基加利市郊指导搭建菇棚。2012年4月,基加利市中心5公里外,树起了年产万斤鲜菇的菇棚,她们采收的第一批蘑菇,不足5平方米的菇床,竟收获18斤鲜菇。“姑娘们都舍不得把蘑菇卖掉,10个人各分1.8斤,带回家与家人分享创业喜悦。”

  

  农技站中国专家指导当地人种蘑菇(资料图)

  通过中国援卢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专家们的不懈努力,500多名卢旺达农民学会了种蘑菇,他们回村组织上千人一起脱贫致富,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人的观念和习惯,改善了当地人的饮食结构,增加了蛋白质摄入量。“前两年我到卢旺达,看到很多餐厅里不仅有最普通的平菇,还有杏鲍菇、口蘑等品种,蘑菇已经逐渐被卢旺达人接受和喜爱。”舒展告诉记者。

  

  卢旺达当地人分享蘑菇丰收喜悦(资料图)

  我在卢旺达工作两年半的时间里,接触到的当地百姓成百上千。他们总说,通过与中国人合作交流,使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再穷再苦的地方,只要有干劲,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舒展说,这也是非洲人积极参加中非合作论坛的主要原因,希望继续同中国携手努力,做利益共同体,做命运共同体。

编辑: 郅怡婧

最美中非故事|“千丘之国”卢旺达:信任铺就40年友谊路

在中国前驻厄立特里亚、卢旺达大使舒展眼中,“千丘之国”这个词用来形容非洲国家卢旺达,再贴切不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