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从心之年】全国人大代表郭凤莲:“一步步向前走,只要奋斗,就能得到”

2019-03-07 09:4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7日消息(记者孙冰洁 李楠 韩靖)昔日的大寨“铁姑娘”郭凤莲已经72岁了。

  1976年,她出现在《人民画报》的封面上时还只有三十出头,身穿绿色格子外套、扎着当时流行的马尾辫,一手扶着锄头把,面对镜头笑得一脸灿烂,这个充满干劲的形象自此定格在一代人的记忆中。

  一转眼四十多年过去,大寨完成了从政治品牌到经济品牌的转身,郭凤莲也笑称自己从“铁姑娘”变成了“铁奶奶”,但仍能从这张不再年轻的脸上看到当年的风采。全国两会期间,出现在记者面前的郭凤莲,一头利落的短发打理得整整齐齐,说起话来铿锵有力,谈到大寨时神采飞扬,年逾古稀依旧在一线奔波,并还在为大寨的明天奋斗。

  一切如她所言:“虽然老了,但我们的精神还在,并且永远不倒。”

  3月3日上午,郭凤莲在山西代表团驻地(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我只关心农民能不能富”

  “一会儿咱们再碰一碰,把这个议案在合计一下,做些修改……”3月3日早上八点,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开幕前两天,记者在山西代表团驻地房间见到她时,她早已与团内的一位代表讨论起了议案。

  “四届、五届、十一、十二……”,郭凤莲前前后后参加了六届全国人代会。

  “现在晋中的平原地带农业生产用的都是大机器,可是咱们丘陵地带不行啊,全得靠人工,农民费很大的劲儿,产量还不高。我想提提建议,看能不能在农机这块给点政策,建一个资金补贴平台,解决一下丘陵地带机械化难的问题。

  还有,我们山西紧挨着内蒙的部分也有草原,能不能把山西也列到草原修复的政策体系里去……”刚一落座,郭凤莲就忙不迭地跟记者聊起了今年两会她准备提交的议案。

  3月3日,在山西代表团驻地宾馆,郭凤莲跟记者聊起了今年两会她准备提交的议案(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最近几年两会,她都会提出不少建议,从农村的环境治理、农田修复、农村道路建设到农村饮水安全、农业机械化再到农村生态修复、环境整治等,总之,始终不离“三农”问题。

  她说自己来自基层,没多少文化,讲的都是实话,提的都是实际问题。“我只关心怎么样把农村变好,怎么让农民富起来。”

  调研、参加活动、甚至是与家人一同出游时,她都会有意进行观察,看农村存在什么问题。有时她觉得自己就像“着了魔”似的,时时觉得自己是个代表,要比别人多留一份心。

  而在一开始,郭凤莲并不知道这个“代表”要怎么当。只是觉得“该去反映反映问题,能解决就解决,至于解决不了的也就算了。”

  每次建议提出后,她会追着相关部门询问每一个建议的进展。如今,她欣慰的是自己提交的每一个建议都得到了回复,可以解决的得到了解决,而一时落实不了的,也说明了具体原因。这让她对代表的身份更不敢怠慢,觉得这份“作业”永远没有完成时,只要当一天代表就始终有问题要解决,哪怕不当代表了,也要继续关注。

  “现在都在减肥,我那时想肥也肥不起来”

  如果四十多年前有互联网,郭凤莲一定是不折不扣的“网红”。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全国上下掀起的“农业学大寨”的风潮中,作为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的郭凤莲也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她的照片出现在各种印刷品上,与大寨一起,成为全国人民争相学习的榜样。

  她生于1947年,完整经历了共和国70年来的风风雨雨,从当初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的衣食无忧,一直在农村摸爬滚打的郭凤莲笃信一个朴素的道理:未来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

  郭凤莲出生在山西晋中昔阳县大寨村,彼时自然条件恶劣,十年九旱,七百多亩地被山梁、沟壑分割成四千八百多块,俗称“七沟八梁一面坡”,平均亩产只有七八十斤。

  母亲早逝,郭凤莲自小被寄养在外祖母家,只上了6年学。姥姥的腿不好,家里又没有男劳力,她从小便学会了一切靠自己。 8、9岁时开始担着扁担挑水,井水很深,她趴在井边拿着绳子一点点往外拽。面粉也是自己磨,推着石磨一点点碾,同村人家里一般有一大一小两口缸用来盛粮食。郭凤莲祖孙俩公分挣得少,轮到分粮时连一口小缸都装不满。看着邻居家往大缸里倒粮食,她心想: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有粮食往大缸里倒啊?

  穿的衣服也破破烂烂,能补的就尽量补一补,白天穿完后,晚上洗好放在锅台上烘干,第二天再接着穿。

  在她物质匮乏的少女时代,正赶上大寨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在时任村支书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人凭着一双手、不分昼夜、不计报酬地苦干,垒起了成片的梯田。

  16岁时,凭着能干的劲儿郭凤莲已经在村中崭露头脚,成为“铁姑娘”队队长。每天早上五点爬起来到山坡上扒石头,扒完之后再挑土,一点一点地垒梯田。手上的茧子磨了一层又一层,冬天口子裂开,血顺着裂缝往外流,夜里疼的睡不着觉。直到1965年,才有钱买到5分钱一盒的“愈裂霜”。邻居家有位打石头的大叔,打了30年。有一天大婶把郭凤莲找过来,让她帮忙打着油灯,大婶在灯下给丈夫缝裂缝。“我说我叔疼不疼啊?她(婶子)说疼也没办法,也得把它缝起来啊。”缝完了以后,拿玉米面调成糊抹在伤口上,第二天继续干活,这个场景郭凤莲一直清楚地记到现在。

  “所以你说大寨人苦不苦啊?说实在话,太苦了。”

  时隔几十年再回顾,郭凤莲说即使在那样的条件下也没什么怨气,一心只盼着什么时候能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那时她想象中的新农村,只是能吃得饱饭,并且能穿件好衣服。

  愿望的实现比想象的要早得多:到了70年代,大寨人已经吃得饱饭,穿上了的确良;80年代,经过改革开放,生活逐渐变好;到90年代,已经能“吃上大块的肉”。

  “捱到这个光景不容易啊,谁能想到呢?”

  “明天什么样谁能想到呢?干就是了”

  七十多岁的郭凤莲如今依然住在大寨,事实上,在1980年,她曾离开大寨,辗转调动多个单位,但当看到大寨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逐渐落后时,她又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大寨。

  八九十年代,已经人到中年的郭凤莲走南闯北,学着与各种各样的人打着交道。在她的带领下,大寨先后建了制衣公司、水泥厂、酒厂、农牧公司、旅游公司、核桃露厂、煤炭分运站等,以“大寨”命名的酒、醋、面粉、杂粮、核桃露等产品纷纷上市。

  到1997年,大寨村生产总值已达到5000万元,2002达到1个亿,2008年达到3个亿,2010年超过10个亿。

  郭凤莲接受央广记者采访(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郭凤莲告诉记者,如今在大寨,村民们早已全部搬进别墅或楼房。本村的孩子考上大学有奖学金,年满60岁的老年人有养老金,村民全部实现合作医疗,集体报销除去国家统一的农村合作医疗之外,每人每年还享受大寨村委给予1000元的大病现金补助等等。

  年过古稀,郭凤莲依然斗志满满。她说接下来还要带着大寨继续搞改革。眼下,她就有一个要实现的“小目标”:把大寨打造成知名的生态旅游品牌。让外来的游客不仅能看到大寨的历史,还能看到大寨的现在与将来:呼吸新鲜空气、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体味体味”大寨人的新生活。

  大寨的明天是什么样?

  郭凤莲说她依然很难想象。就像她当初不知道寸草不生的大寨会成为一个全国上下争相模仿的榜样一样。

  “现在还能用手机付钱,这从来没想到啊,对不对?所以很难想将来什么样。但我认为社会要前进,它总不会后退,对不对?”

  沉思了一下,郭凤莲接着说道:“反正我们不停干就行了,往前走,一步一步往前走,只要奋斗就可以得到。”

编辑: 晓凡

【从心之年】全国人大代表郭凤莲:“一步步向前走,只要奋斗,就能得到”

一转眼四十多年过去,大寨完成了从政治品牌到经济品牌的转身,郭凤莲也笑称自己从“铁姑娘”变成了“铁奶奶”,但仍能从这张不再年轻的脸上看到当年的风采。全国两会期间,出现在记者面前的郭凤莲,一头利落的短发打理得整整齐齐,说起话来铿锵有力,谈到大寨时神采飞扬,年逾古稀依旧在一线奔波,并还在为大寨的明天奋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