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奋斗的中国人】严根土:严谨育种扎根土地 做中棉所精神的传承者

2018-11-13 14:10:00来源:央广网

严根土利用晚上给贫困地区棉农进行技术培训(央广网发 中棉所供图)

  央广网河南11月13日消息(记者汪宁)瘦小的个子,朴素的衣着,朴实的话语,没事时多是沉默寡言,但一聊起棉花培育,扎实的技术、渊博的知识,促使他侃侃而谈,近日,记者见到了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员严根土。

  严根土,人如其名,扎根土地,苦心育种,一年行程奔波10万公里,专注于棉花抗逆遗传研究,只为育成一粒粒优质棉花良种。

  严根土是在中棉所精神激励下成长起来的年轻科学家,做事干练,精力充沛,苦心钻研,眼睛中永远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身上的这种踏实勤奋、平易近人,精益求精、细致入微的科研态度,是田间地头一位普通劳动者的精神,是大国工匠精神,更印证着中国棉花科学快速发展的坚实印记。

  扎根土地坚守岗位 传承中棉所精神

严根土研究棉花抗逆性状(央广网发 中棉所供图)

  “我是农民的孩子,如同我的名字一样,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1992年,严根土从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后,开始扎根田间地头,从事棉花育种工作,严根土说:“常言道‘选择你爱的事业,就爱你选择的事业’,至今我坚守了这一岗位26年。”

  一个南方人,初到安阳白壁小镇,人生地不熟,再加上当时的科研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严根土也曾沮丧和动摇过。

  而在这个中国棉花的最高研究机构里,他每天都看到自己两位老师的身影:黄祯茂老师每天戴着草帽,挎着白布包,穿着像个普通农民,早出晚归的在试验田忙禄;喻树迅院士,当时已是科研处处长,为了省五块钱,从白壁步行回老所部,而他们培育的棉花品种中棉所16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严根土顿受启发:棉花所的成就是这些朴实、勤劳的开拓者们一步一个脚印趟出来的啊!这种中棉所精神需要有人传承下去!

严根土在河南安阳选育棉花新品种(央广网发 中棉所供图)

  刚参加工作没有育种经验,常常天一亮,严根土就拿上记载本下地,晚上披着星光回家,在地里获取第一手数据。夏天的棉田像个大蒸笼,但为了观察棉花的生长,常常一待就是几个小时。也顾不得汗水湿透衣衫,经常是蹲得双腿麻木到站不起来,晚上还要带着各种问题请教老专家。

  严根土记得第一次到新疆出差,刚吃过晚饭他就缠着新疆农业大学的一位老教授,探讨新的育种方法,一直讨论到半夜2点,凌晨,又把他叫醒,接着讨论。凭着这股韧劲,20多年来,严根土研究了8000多份国内外育种材料,分析了从田间地头得来的上千万组数据,终于发明了“一种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的育种方法”,并成功培育出中棉所44、中棉所49等一系列有突破性的棉花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8000万亩,产生经济社会效益150亿元。该育种方法受到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多次邀请严根土去讲学。

  心系每一亩农田 造福万千中棉农民

严根土考察美国棉花品种(央广网发 中棉所供图)

  严根土对工作的认真严谨在棉花研究所里是出了名的。你随便拿一粒种子,他都能说出这粒种子的亲代是什么样子的。当记者问起这么多年来成绩的取得靠的是什么时,严根土果断地说:“认真!不管做什么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真。”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每年5月底至6月初,这个季节正是农民点种玉米的时候,为了鉴定是否为转基因抗虫棉,严根土每天要蹲在地里挨个给刚刚出芽的棉花叶片涂卡那霉素。他一手小心地托着叶片,一手拿蘸了药的棉签给叶子上药,像母亲呵护着怀抱中的婴儿一般,蹲下、抹药、后退,再蹲下、抹药、后退……80亩棉田严根土都要自己来涂,而且要重复两遍,每天都累得直不起腰,晚上更是疼得睡不着觉。

  试验中他总是强调谨慎,这位豫北唯一一位被聘为河南省棉花遗传育种的岗位专家,从来不放过有任何瑕疵的种子。对于这种“较真儿”的态度,严根土坦言:“几十亩的试验田中,几棵棉株有缺陷看上去不显眼,可是如果我们不谨慎,一旦把带有瑕疵的种子要播撒到几万亩的农田中,那就会产生不可忽视的损失。我们辛苦一点、精细一点,后面的种业公司就会轻松一点,农民的种植就会容易一点。”

严根土与美国育种家交流(央广网发 中棉所供图)

  如今,他先后培育棉花新品种10个,获植物品种权5项,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8000万亩,新增经济社会效益高达150亿元。

  荣誉、鲜花、掌声之外,这位育种专家更看重的是种棉农民的肯定,黄土地里老百姓的认可。那年冬天,内黄县的乡亲们选出60多名代表,合租了一辆公交车来到中棉所大门口,他们对门卫说:“今年我们种植中棉所44获得了大丰收,只想看一眼这个品种的育种者,并对他说声谢谢”。此后,严根土和内黄棉农结下了深厚友谊,一直在帮助他们提高棉花种植技术。

  一年奔波10万公里 让中国棉花花开中亚

严根土在实验室(央广网记者 汪宁 摄)

  搞棉花抗逆育种需要到偏远的盐碱、干旱地区去做实验。严根土所在的团队在全国各典型生态区域布置了18个试验点。他一年的行程将近10万公里。3月份海南收获种子,4月各试验点播种,5月调查出苗期,6月枯萎病,7月开花期,8月黄萎病。特别是9至10月份到各个试验点去选种,经常是白天下地选种,夜里赶路。去新疆选种更是艰苦,从安阳坐火车到乌鲁木齐,然后再转车到南疆,在南疆3个选种点之间奔波,来回需要将近半个月的时间。在车上还不敢睡觉,因为好不容易大包小包扛上车的是一年的试验成果,不敢有丝毫闪失。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严根土和团队培育的棉花品种遍及我国三大棉区,还种到了国外。中棉所49在新疆已连续推广应用13年,目前仍是主栽品种,推广面积占当年全国总棉花种植面积的15.5%,推动了我国主产棉区品种的更新换代。中棉所44是中棉所第一个通过国外审定的棉花品种,2017年中棉所59又通过了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审定。这对推进我国农业“走出去”、构建中亚国际棉花产业聚集带具有一定的意义。

严根土在中棉所棉花培育基地(央广网记者 汪宁 摄)

  谈到近几年的所想所感,严根土说起了2015年他去美国参加的棉花育种考察会。“我感触最深的是国外的专家对生态环境保护非常重视,每一个科研环节他们都把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怎么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投入就怎么做,这很值得我学习。所以回来以后,我也带领团队朝着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这方面努力,尽量做到既能保证棉花产量又可以保护环境。”

  在取得了这么多突出成就后,严根土还一直保持中棉所普通研究员的身份,从未改变。作为严根土的同事,中棉所副研究员王宁说:“严老师态度严谨,从一而终,我能深深感受到他对棉花的挚爱。26年坚持在科研一线,从地里来到地里去,保持初心,这样的坚持让人感动,想不成为专家都难。”

  而严根土却说:“我只是做了本职工作而已,我还会再接再厉,继续为我国棉花育种、规范化种植尽微薄之力。”

  “如果是跟人聊技术说工作,聊一夜我都不累;如果让我坐那儿吃饭喝酒闲聊,坐不了一小时我都觉得累。”严根土说,自己不喜欢瞎聊,把时间精力放在有意义的工作和事业上,做出成果,推动科技进步,让更多的人受益,才算活出了生命价值、不辜负国家对自己的培养。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永无止境,严根土表示,将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将老专家开创的中棉所精神传承下去!

 
编辑: 郑皓月

【奋斗的中国人】严根土:严谨育种扎根土地 做中棉所精神的传承者

瘦小的个子,朴素的衣着,朴实的话语,没事时多是沉默寡言,但一聊起棉花培育,扎实的技术、渊博的知识,促使他侃侃而谈,近日,记者见到了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员严根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