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成都9月6日消息(记者贾宜超 见习记者王曼)9月5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在成都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70年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3.6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41平方米;2018年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达到251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近4467亿元。
据悉,70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其中,就业方面,四川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不断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实现了从统包统配到市场就业的根本性转变,就业局势长期保持稳定。1978年到2018年,四川省城乡就业人口从3087万人增加到4881万人;一二三产业就业结构由81.8%:9.1%:9.1%调整为35.9%:27.2%:36.9%;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0.9%降至3.47%。职工平均工资由590元增至64717元,增长了110倍。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201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达到2512万人,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60%以上,实现劳务收入近4467亿元,返乡创业实现总产值达4000亿元。
社会保障方面,四川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经办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5766万人,较1986年净增5745万人,增长273.6倍;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637万人,基本实现全民医保。2005年至2019年,连续15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待遇水平由553元提高到2162元,增长了2.9倍;2018年,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和70%以上,平均封顶线分别达到26万元和14.5万元。
教育方面,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中职教育和民族地区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四川省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5万所(其中普通高校126所,数量居全国第6位),学历教育在校规模达到1572.7万人,比新中国成立前增加1418.1万人,教育规模位列全国第五、西部第一;教职工达到110.7万人。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71.6%。在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创新实施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
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人均期望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18年77.1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500/10万下降到18.2/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下降到5.48‰。医疗卫生机构数从195个增加到81539个,增加417倍;三级医院数居全国第三,二级医院数居全国第一。
民政保障方面,截至2018年底,城乡低保对象438.5万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8万人),城乡低保标准低限分别达6000元/年和3720元/年。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以及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制度普遍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每年惠及128万残疾人。建成养老设施1.2万个,养老床位达50.7万张。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每年惠及近200万老年人。儿童福利服务指导中心实现市县级全覆盖,为9.6万名无人监护和父母无力监护的儿童落实了监护责任人员;散居和机构养育孤儿年养育标准分别提高到10800元、16800元。依法登记社会组织4.3万个,社工专业人才队伍总量近4.3万人。
住房方面,住房市场稳步发展,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住房条件显著改善,住有所居基本实现。70年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3.6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41平方米;全省累计建设公租房(含廉租房)、经适房、限价房105.3万套,惠及291万困难及中低收入群众,共改造各类棚户区203万套,近600万人实现“出棚入楼”,22.1%的城镇家庭享受到各类住房保障。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8.7平方米,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90.5万户。
文化旅游方面,深化文化旅游体制改革,优化文化旅游发展环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四川省拥有世界遗产5处,联合国非遗名录7项。建成公共图书馆204个,文化馆207个,博物馆252个,艺术表演团体829个,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30处,国家级非遗项目139项。2007年,四川省旅游总收入首次达到千亿元;2013年以来,年均增速达到22.2%;2018年,突破万亿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