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网络媒体走转改】溪邳村变迁记

2017-01-15 07:4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宁德1月15日消息(记者 巩盼东)“没有上岸定居,永远摆脱不了过去贫困的生活。”做了50年党支部书记的刘向禄一语道出溪邳村脱贫致富的关节所在。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的一点是要搞清楚为什么“贫”。

  在溪邳村,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

  

破旧的渔船曾经是渔民的家 巩盼东 摄

  村子里的广场上摆放着一艘渔船,工作人员介绍说,渔船最头部的船舱用于储存淡水,接着第二个舱存放捕来的鱼虾,然后是一些捕鱼工具;中间部分是生活区,船舱里可以存放一些大米、棉被;最后边有黑色罩子的地方是卫生间,说是卫生间,其实就是将秽物直排。

  这就是溪邳村村民从前饮食起居、营求生计的唯一场所。

  地处宁德福安东南沿海之滨的溪邳村,是连家船民聚集的纯渔业村。对于连家船民来说,船连着家,船就是家。这艘小船给了他们庇护,也束缚了他们的手脚。

  78岁的老支书刘向禄去年退休,他在船上生活了20年,见证了溪邳村社会的变迁。

  “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挤一舱,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老支书所念的溪邳村俗语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连家船民在生活上没有依靠,他们没有土地,祖孙三代共同拥挤在一条船上,每天捕捞一些鱼虾,拿到山上去换地瓜、米等,以此谋生。

  在船上安家甚至连基本的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老支书说,一些孩子刚学会走路就掉进了海里被淹死。天气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台风一来,如果赶不到坳口,渔船被掀翻,对于整个家庭来说就是灾难。”

  生活没有依靠,生命无法保障,老支书所说的“渔民在之前根本没有地位”也为连家船民生存发展平添了精神包袱。

  在溪邳村的村史馆里,有一个词格外刺眼——曲蹄。

  老一辈船民常年在船上屈膝弯腰劳作,膝盖变形,形成罗圈腿。在闽东的民间文化中,将其贬称为“曲蹄”。

  民间甚至流传着“好男不娶‘曲蹄’女”“好女莫嫁讨鱼郎”的说法。

  被歧视的溪邳村村民不能在陆地上居住,也没有读书的机会,贫困的根子越扎越深。

  要拔掉穷根,就要先从上岸定居开始,安居乐业也是村民们祖祖辈辈的梦想。

  

最早上岸的渔民留下来的房子 巩盼东 摄

  解放之后,溪邳人民翻身做主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零星渔民上岸。溪邳村上岸定居开始了“从无到有”的第一阶段。

  村子中矗立着一座红蓝相间的房子,是最早上岸的6户渔民之一留下来的,现在房子已经没有人居住,村里买了下来,准备把它开发成一个渔民博物馆,让大家了解溪邳村渔民变迁的历史。

  渔民定居上岸反映出民众的迫切需求,党和政府听到了这一呼声。

  90年代末,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工作取得质的飞跃。

  福建省委省政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开展路、电、水、通讯、广播电视信号的“五通”工作,对上岸建房村民实行资金补助。短短几年,相继建成5个安置点,新建房屋258幢,1028间,面积达1.54万平方米,解决了349户1425人的上岸定居问题。溪邳村渔民上岸完成了“从少到多”的转变。

  到2013年,最后137户渔民也全部上岸定居。溪邳村从此告别“以船为家,终日漂泊”的生活。

  “之所以到2013年才全部上岸定居,主要是因为渔民长期在海上漂泊,习惯了海水的晃动,渔民需要适应整个生活习惯的变化。”工作人员介绍说。

  不仅是生活习惯的变化,在脱贫致富上,溪邳村人也在顺应着发展,探索自己的路子。

渔民在晒黄鱼 巩盼东 摄

  在家门口、街道边,常有渔民在劳作,有的在剥生蚝,有的在晾晒黄鱼干,村民说:“新鲜的黄鱼一斤20块左右,晒成鱼干后一斤可以卖到五六十。”溪邳村人更多还是从事自己熟悉的渔业相关工作。

  但已不是破船加破网,进行小海捕捞和滩涂劳作的单一小渔经济。

  溪邳村如今走的是“大力发展养殖业、扩大海上运输业、深化产品加工业、引资创办新企业、富余劳力广就业”五业并举的海洋经略之路。村里目前拥有铁质运输船8艘,解决了100多个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年均外出务工、经商600多人,占村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多,年创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

  有了安定住所的溪邳村人可以放心地去外边看一看,闯一闯了。

  老支书说:“没有上岸定居,父母、孩子都在船上,劳动力不敢出去,生活好不起来。”

如今的溪邳村 巩盼东 摄

  生活好起来后,溪邳村在新农村建设上有了更多投入。村级养老院、村委综合服务中心、渔民公园等纷纷落成;基础设施改造、“清洁家园”环境整治、养老和医疗保险补助等工作有序推进。

  渔民也将更多目光投向教育。

  解放初期,溪邳村1000多人口都是文盲。为改变这种落后情况,1956年上级政府特地派来一名教师,在溪邳村第一个房子里安排了一个小房间,办起村史上首个初级小学班。

  此后溪邳村的办学条件不断完善,从最早的一间教室,发展成如今的现代化教学楼。村两委不断推出支教助学措施,减免学生寄宿费、对优秀学生实行奖励等。

  “教育是让渔民岸上生活变得更好的关键。”从海上住到岸上的老支书深知教育的重要,当被问到自己的孩子有几个是大学生时,老支书数了数:“大儿子是……两个,三个,四个,一共五个!”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老支书刘向禄讲述溪邳村变迁故事 巩盼东 摄

编辑: 张佳琪
关键词: 宁德;东南沿海;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