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探秘海上丝绸之路】徐闻——海上丝路始发港

2017-05-04 07:31:00来源:央广网

  

  2017年3月24日,连香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被当地人亲切称为“菠萝姐”的吴建连,正在金灿灿的菠萝地里和农民一起采摘菠萝。

  

  吴建连:有多少斤了?

  农民:今天啊,500斤了。

  吴建连:那是多少钱啊,100块喽。

  农民:对。

  吴建连:那每天都最少100喽。这些菠萝都是地里已经成熟的,到这个季节了,所有的菠萝都很甜的。

  吴建连的家乡徐闻,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徐闻是中国最大的菠萝生产基地,产量占到全国菠萝总产量的40%以上。鲜为人知的是,今天这个以菠萝扬名的农业大县,两千多年前,却是一个繁忙富庶的商业港口。

  为了寻访徐闻汉港,徐闻县文化局原副局长王孝带领记者来到位于徐闻县南山镇的大汉三墩旅游区。

  王孝:现在呢,我们脚下的就是二桥、南湾、仕尾三个村庄,这三个村庄就是我们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我们大家往南看,上面有三个墩。三墩,按照古县志里的记载,汉代的徐闻古港前临大海峙三墩。这个三墩的港口,在建国以前是有两公里长的,40吨的大木船都可以进去,形成一个天然的良港。

  “三墩”指的是古港外的三座小岛,千百年来犹如三只巨大的神龟守护着古老的海湾,成为海港的天然屏障。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相继在这里发现大范围的汉代生活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砖、瓦等物,尤以具有官方性质的建筑构件“万岁”瓦当和龟钮铜质“臣固私印”最为珍贵。而离大汉三墩不远的南山、二桥和仕尾村一带,地表上残存的汉代瓦片和陶器碎片更是随处可见。专家由此推断,这里就是汉代徐闻县治所在地和徐闻古港遗址。

  公元前111年,为寻找从海上通往西域的新通道,汉武帝派使臣到达徐闻一带,装载大量的黄金与丝绸,由此出发,进入北部湾,开始了一次彪炳史册的伟大航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政府组织的远洋航行,关于这次航行,《汉书?地理志》中写到:“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

  汉使最先到达的都元国,在越南南部的湄公河出海口附近,如今这里坐落着越南南部最大的港口城市——胡志明市。经过漫长的航行,船队最终到达了印度洋中部的岛国已程不国,也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

  情景剧《海丝始发港》

  东方朔:(毕恭毕敬)臣东方朔,参见皇帝陛下。

  汉武帝:东方朔,你来得正好。朝廷已经平定了南越国的动乱。你可有什么想法?

  东方朔:陛下,臣已经与当地使者仔细谈过。南越之利,在于通商。

  汉武帝:通商?

  东方朔:正是。南越气候炎热,物产与中原颇有不同。从南越再渡海南下,还有不少海外方国。过去,中原人到南越,南越人到海外从商,已有百年。

  汉武帝:噢?那南海和海外,都有何物产?

  东方朔:有象牙、犀牛角、珍珠、白银,各种奇珍异宝。还有琉璃,据说是海外几万里贩运来的。他们对中原的黄金、丝绸等,也甚为喜欢。

  汉武帝:互通有无,这倒是个好事。

  东方朔:皇上圣明。若是朝廷主持中原到南越、南越到海外的商贸,一则可让百姓致富,二则使各地多多往来,三则彰显我大汉朝的富足。再说,买来的稀罕玩意,皇上的后宫之中,也可用得。

  汉武帝:好。传旨,出海通商!

  民夫(抬着东西喊号子):嘿哟嘿哟!

  黄门:(颐指气使地)小心点,别把这丝绸给弄湿了。

  县令:(毕恭毕敬)黄门大人,丝绸、黄金等货物都已装好啦。

  黄门:好的。不瞒您说,我这可是头一次坐海船。这一趟得去多久啊。

  县令:大人,从我们这徐闻港出发,船行五月,到都元国;再船行四月,到邑卢没国;再船行二十多天,到谌离国;从谌离国步行十多天,到夫甘都卢国。从那儿再上船走两个月,就到黄支国啦!”

  黄门:哎哟,这国那国的我头都晕了。这岂不是往返一趟都要两三年啦?

  县令:大人,这一趟确实辛苦。可是到黄支国,换回来诸多奇珍异宝,皇上可是重重有赏啊。

  黄门:哎,咱就惦记着把皇上交代的事儿办好,别失了我大汉的国威就好了。

  县令:那,咱们开船?

  黄门:(精神抖擞)好,开船!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后,扼守雷州半岛海道咽喉的徐闻一度成为中原与东南亚物品的交汇之地。据《元和郡县图志》载:“汉置左右侯官在徐闻南七里,积货物于此,备其所求,与交易有利”。一时,来自东南亚的琥珀、玛瑙和香料与来自中原的丝绸、陶瓷和茶叶,在徐闻古港自由的海风中展开贸易。

  今天,在徐闻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人们仍可以看到2000年前从海外舶来的水晶珠、琉璃珠等文物。它们的出土,是徐闻在汉代港口贸易繁荣兴盛的最好物证。

  徐闻南山镇仕尾村,一个只有130户600多人的传统渔村,村里108艘渔船春耕秋捕,成为村民们生活的主要依靠。在村前的小码头上,69岁的苏樊忠和儿子刚刚从三墩岛打鱼回来。

  渔民:现在比以前好多了,以前人工划船,现在有机器了,用机器拉网,减少了人力好多。一次作业一般是四五个小时,卖完鱼之后,下午在家补补这些网。

  与村里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不同,苏樊忠的儿子选择留在父亲身边,在残存的徐闻汉港遗址上,恪守着祖祖辈辈打鱼为生的生活方式。

  然而,就在离父子二人居住的仕尾村不到一公里的地方,便是中国大陆最大的汽车轮渡港口。

  每天,大量的汽运货物从这里渡海运到海南岛,成为海南物资的生命线。同时,这里还是粤西唯一对越南的贸易口岸。仅徐闻就有多家公司在与越南进行贸易。

  传统与现代交融,历史与未来碰撞,徐闻的发展何去何从?徐闻县文化局原副局长王孝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王孝:徐闻这个港口,汉武帝发现把它列为官方的对外贸易港口的时候,其实只是顺应了他所处的潮流。那么古人的眼光跟今人的眼光不谋而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我们大家往东面看,粤海铁路的轮渡码头,亚洲最大的轮渡码头已经开通了,晚一点的高铁也开通了,现在我们的东面一公里的地方也搞了一个大型的集装箱码头,现在在建。应该说汉代的古港对提高徐闻的知名度,对提高海峡两岸的发展,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徐闻是中国人从海洋走向世界的起点。但它似乎并不满足于这块昔日的“老招牌”,近年来,徐闻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扶持,致力于打造以海洋文化、半岛风情、生态农业于一体的旅游旺县,更被中国旅游产业联合会评为“2013中国最美旅游城市”。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徐闻将以崭新的面貌再次为世人瞩目。

  供稿:文艺之声《文艺大家谈》

  采制:李津婵、林强军

  演播:苏扬

编辑: 孙永政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徐闻;始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