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探秘“海上丝绸之路”】南海一号,八百年沉船之谜

2017-05-07 08:44:00来源:央广网

  黄林:这个地方是要重点保护的。我们用快艇的时候,都会去那里绕一圈看看,后面就用雷达监测。我问我的老班长,他们也很好奇,只是告诉我们这里是重点保护的。那里面渔船钓鱼作业很多,说不能给渔民打捞放网潜水什么的,你不告诉他们原因,他们就一直在那里。老班长教给我们的方法就是告诉他们这里有炸弹。

  2005年,18岁的黄林刚刚入伍,被分配到广东省阳江边防支队44701公边艇机电班。报到不久,他和战友便接到一个秘密任务,重点保护位于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大约29海里的一片海域。浩渺南海,水天相接,之所以选定这片海域,是因为1987年8月,中英联合打捞队在此意外发现了一条深埋在27米海水以下的古代沉船。

  沉船距今800多年,属于南宋时期,被称为“南海Ⅰ号”。

  这究竟是怎样一条沉船?当年用抓斗无意间打捞出水的瓷器,已经吸引了众多期待的目光。更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800多年的古船保存相当完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海上沉船。

  国家水下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南海一号”水下考古队队长孙健:这条船应该是二十六七米,宽应该在10米多,这种船按照我们今天的排水量,差不多在300吨—500吨之间,在宋代,应该是一个2000料到3000料之间的海船,是一个中等偏大规模的海船,从文献上看,像这种船一般会搭载100到200人的数量。

  在古代,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商船从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出海,经东南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地抵达地中海以及非洲东海岸,将一船船货物销往世界各地。“南海一号”发现的地点恰好在这条航线上,这是否说明它是一艘远洋贸易的商船?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它沉没海底呢?

  人物:李姓纲首(船长)、周秀才、水手数人

  李:周兄小心。

  周:多谢李兄。让你笑话了。

  李:周兄,你久读圣人书,第一次上海船,难免晕船。没事的。多吐吐,就习惯啦。来,我带你看看货吧。

  李:周兄,这些瓷器你可认得?

  周:待我看看。哦,这是景德镇窑。这是龙泉窑。哦,德化窑。喝,还有磁灶窑!李兄,这一船货物,得花多少钱置办啊。

  李:哈哈,自然要花不少钱呐。可是等运到大食国,一出手,那赚得可就更多啦。

  周:咦,这个酒壶棱角分明,不像咱们平常用的啊?这只大碗上面画的花纹,也和我大宋朝的颇不一样。

  李:周兄好眼力。这些都是大食国富商马哈默德向我专门定制的。他要转手卖给当地,自然得做成当地的模样。

  周:原来如此。看来,海外经商虽然辛苦,却也能涨不少见识。

  李:是啊周兄,你读圣贤书,想要安邦济民,这固然可贵。但我们做生意的,让大宋与海外互通有无,从中赚了银子,给朝廷上税,功劳可也不小。周兄你既然做不了官,不如就跟我一起从商报国吧。

  周:好啊,那还要李兄多多提拔。

  李:呵呵,我俩是多年交情,何必客气。

  水手:大人,不好啦,遇上风暴啦!

  李:什么?遇上风暴啦!我去看看。

  周:啊?这可怎么办?

  李:快,快把帆降下来!

  水手数人:快,快降帆!……当心……风浪太大了!

  李:哎呀,周兄,你怎么也跑出来了?快,快躲进舱里去!

  周:哎呀!

  李:周兄小心!

  周:啊!

  李:周兄!周兄!

  水手:船要沉啦!

  水手数人:救命啊……娘啊我回不去啦……儿啊,爹要走啦……

  “南海一号”突然沉没海底,一船数百人的喜怒哀乐、壮志雄心,就这样留在了800多年前的时空里。美国畅销书作者盖瑞?金德,在一部沉船打捞的作品《寻找黄金船》里这样结尾,海难是上帝写了一半的剧本,句号得由那些沉船打捞者来完成。

  孙健:它是一条满载货物的船,从船上的器物看,基本上是以瓷器,东南沿海窑口的瓷器,景德镇、福建德化青白釉瓷器,还有龙泉的器物,这基本上都是东南沿海的瓷器。从年代上判断,我们认为是南宋的,那应该是一条装满了货物,启航去国外做贸易的船,在海域因为遇到某种因素吧,有可能是触礁,有可能是风浪,它沉没下去了。

  广东阳江海陵岛,是一座以沙滩闻名的海岛,而岛上的热点却是一座形似“水晶宫”的博物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2007年,“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出水后被移送至此,耿苗是目前馆里唯一的瓷器修复人员。

  耿苗:我们现在修复的就是“南海一号”出水的馆藏的瓷器,这些瓷器来自江西、福建、浙江三个省份,基本上以青釉瓷为主,还有一些影青,是江西景德镇的,它的胎体比较薄,在修复的时候可能要格外注意一些。福建德化窑是这个大碗,器形比较大,在我国其他窑址中出土的比较少,据推测,这有可能是来样定烧的,专门的外销瓷,出口到东南亚地区,比较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比如印度人有吃手抓饭的习惯,碗口就需要比较大。这两件比较相类似的是浙江龙泉窑的青瓷,它的历史比较久远了,大概1600多年,“南海一号”出水的以碗和碟子为主,釉层非常温润,古人评价说“千峰翠色,如冰似玉”。

  宋代是中国瓷器第一个鼎盛时期,宋瓷成为海外各国渴望获得的重要出口商品。据赵汝适《诸蕃志》记载,宋代的瓷器被运往全球50多个国家,最远的包括非洲的坦桑尼亚等地。“南海一号”船舱中层层叠叠、紧密码放的瓷器,封存的不仅是800年的光阴记忆,更是曾经辉煌的航海时代。

  这位唱着咸水歌的老人叫杨仙,今年81岁。她和丈夫林先养,一直以海为生。他们生活的村庄在当地被人叫做疍民村,距离“南海一号”被发现的海域只有20多海里。夫妇二人出海作业60多年,如今,他们的5个儿子依然在出海。

  林先养:我和我的儿子现在海上作业的模式变化挺大的,儿子开的是机船,我以前开的是小帆船。有了机船之后,我的儿子出海很远的地方都可以达到,比我开得要远,可以捕捞到更多的鱼。

  历史上,疍民以海为家,终生不能上岸。虽然现在他们已移居岸上,但船上的生活印迹却被夫妇二人带上了陆地,狭长的楼梯仿佛海船的舷梯,简洁的卧铺保留着船舱的布局,这样的环境,能让他们感受到祖先的气息。

  帆船时期,受季风的影响,所有航程最短也得半年左右,沿着东北季风去,顺着西南季风回。在最短半年最长几乎长达一年的航海中,宋代的船员们是怎样度过的呢?

  孙健:毕竟航海是一个很冒险的活动,因为利润很高所以愿意冒险。文献说他们“置生死于度外”,在船上豢豕酿酒,这么长时间要吃要喝啊,每天举行宴会、歌舞之类的活动,把恐惧感排泄一下。所以在船上,我们发现了很多这种酒坛,当然有可能是货物,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应该在船上就消耗了。我们还出水了很多动物的骨骼,要吃啊,因为以前没有冰箱,一个月在热带,你带什么东西上去都坏了,但你可以养活物,就是所谓的“豢豕”。

  茫茫大海,船员们豢养家畜,珍藏美酒,度过了令人无法想象的漫长航期。截至2016年1月,“南海一号”共出水文物14000余件套,其中瓷器13000余件套、金器151件套、银器124件套、铜器170件,铜钱约17000枚以及大量动物骸骨、植物标本等。这些数百年前的文物,穿越岁月和时空,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一幅宋代海上贸易的生动画卷。

  崔勇,是中国水下考古培训班第一期学员,从开始探察“南海一号”那天起,他每天都会记下日记,一段段文字,让当年对“南海I号”的考古行动历历在目。

  崔勇:回过头来看挺重要的,我们每天做了什么,事无巨细都记了下来。南海一号,我称它为时间胶囊,就是把一段时间封闭进去,把这个时代的东西高度浓缩在一个个体当中,放在水底下保存下来,别的时间再参不进去。

  800多年前的时空,就这样定格。“南海一号”有太多的故事需要人们了解;由于沉船尚未全面发掘,还有太多的秘密需要人们揭开。它的身世,不仅是祖先探索大海的履历,更是我们发现自己历史文化基因的钥匙。

  供稿:文艺之声《文艺大家谈》

编辑: 张佳琪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南海一号;沉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