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网络媒体走转改】盲人电影讲述员:我的声音就是你们的“光明”

2018-01-25 09:45:00来源:央广网

 

 
  
视频制作:郑平平 荆宇琦)
 

  央广网北京125日消息(记者张佳琪)“一辆驴车驶了过来,屏幕上出现电影片名《驴得水》”。

  电影讲述员乌日娜坐在一盏台灯下,讲述着正在放映的影片《驴得水》中的场景。在这间和她走过6年的口述影像馆中,坐着许多视障观众,随着她的讲述时而微笑,时而皱眉。

  

盲人电影讲述员乌日娜(王永康 摄)

  “视障人群看不到画面,只能通过耳朵听。我的工作就是把电影里出现的场景和人物内心的活动用通俗的话表述出来,让盲人观众能够通过想象来欣赏和理解电影。”乌日娜说。

  

正在“听”电影的观众们(王永康 摄)

  “听”一场电影

  一月的北京寒风凛冽。不到早晨9点,62岁的张华带着墨镜,来到中国盲文图书馆中的“电影院”,借着盲杖坐在了第一排自己最喜欢的“观影”位置。

  陆陆续续很多“老熟人”也都走了进来,大家只靠耳朵便认出了彼此,“好久不见!”、“您也来啦?”“听说今天的影片很火”。在口述员乌日娜的引导下,他们在影院中落座。

  很多人都是在自己的老伴儿或者志愿者的陪同下来“看电影”的,为了让他们以及弱视观众有更好的感受,乌日娜每场电影都会将所有的灯关闭。影院四周环绕着音响,视障观众们则会随意坐在影院的不同地方,只要能听得清、感受的好,对他们来说就是最佳位置。

  最后和搭档检查完一遍放映室的设备,乌日娜拿着脚本和话筒在影院的一角坐下。乐声响起,讲述也随之开始。

  

讲述员乌日娜正在口述电影(张佳琪 摄)

  用声音串联成故事

  影院只剩下乌日娜讲桌的一盏小台灯还亮着。“1942年,中国。广袤的平原上牛儿们悠闲的吃着草。三民小学校的操场上……”她的声音,成了视障患者的“光明”。

  电影讲述员乌日娜是一名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80后师范生,毕业之后来到了中国盲文图书馆工作。“又能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又能投身于公益事业”。2011年口述影像馆成立,乌日娜成为了一名电影讲述员,那时才发现自己的声音原来能帮助这么多人。

  观众们也早已熟悉乌日娜的声音。她会利用电影播放的间隙,将镜头用视障患者可以理解、又不失影片精彩的语言讲述出来。“其实电影的原声是很精彩的,但是盲人朋友们无法听懂,需要靠讲述来将这些精彩的声音串联成故事。”

  “其实每一场电影讲述之前,都是一个复杂的准备过程。”乌日娜说,选题、审片、写脚本、修改脚本、试讲、再修改,最终全部完成的时候才可以正式放映。

  “影片离不开观众,最重要的还是要和盲人朋友们去交流、沟通,去真正地了解他们需要的是什么,”乌日娜告诉记者,只有在和视障患者聊天的过程中,才能了解到他们遗漏掉的是哪些信息,他们希望获取的又是哪些信息。

  

正在享受电影的观众(王永康 摄)

  没有永远的定稿

  每周二是电影放映日,来中国盲文图书馆的“观影”人络绎不绝,但是每周一场依然无法满足很多影片爱好者。于是口述电影被制成了光碟,邮寄到视障人士的家中。这就需要电影讲述员的声音与电影“完美地”契合。

  “无论是解说脚本的风格、用语,还是播讲的声音、感情,与原片契合是最难的。”而这也是乌日娜一直在追求的,“这需要我们更多了解视障人士的需求,完善自己的脚本。脚本没有永远的定稿,每次我思考时,都觉得它可以更好。”

  “人物心理变化的刻画、动作片的打斗场景、科幻片的奇幻画面、动画片的卡通形象也都为电影讲述增加着难度,”对乌日娜来说,每场电影都是一次历练,《战狼》涉及到各种军事化武器,《四大名捕》少不了冷兵器知识,《梅兰芳》又要把京剧的特色讲出来,不仅需要掌握住有限的留白时间,还不能让观众听觉疲劳。“所以口述员要在平时就得丰富自己,不仅得面面俱到,还需要事无巨细。”

  在影片《驴得水》中,有个反应人物心理的片段令乌日娜印象深刻,女主角在众人的注视下,被非常尊敬的校长剪去了头发。“这考验讲述员对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的把控。”

  “第一次是这样写的,‘裴魁山看向一曼,然后一曼立刻起身去照镜子’。”反复看了几遍电影之后,乌日娜注意到了影片人物裴魁山的一个转身动作,“如果这个动作描述出来,盲人朋友们脑海中的形象就会更加鲜活,所以我就改成了‘裴魁山转过身看向一曼,同时一曼跑向了镜子’”。

  “在后来随着对影片了解的深入,我读懂了人物一瞬间流露出的震惊表情,所以再次修改“裴魁山转过身看向一曼,目瞪口呆,一曼似乎意识到了什么,立刻冲向镜子。”

  一遍一遍对脚本的打磨,最后呈现给观众的作品也会更加细腻。“观众能够感受到的信息也会越来越接近影片想传递的信息。”

  

“听”电影的观众们(张佳琪 摄)

  口述影像已经融入生活

  “做了六年的盲人电影讲述员,如今这份工作已经和我的生活紧紧相连了。”

  乌日娜平日里也喜欢看电视剧和电影,在她眼中,只要和电影有关,就会下意识地去想这是否适合视障人士。“甚至在看一些电影、电视画面的时候,都会不自觉的去‘口述’。”

  对于乌日娜来说,很多灵感来自于生活。家人发现新的影片或者新鲜事物的时候,会主动告诉乌日娜,“这个影片特别好,你给盲人朋友讲吧。”给孩子讲绘本的时候,乌日娜也发现绘本里的词语竟然如此精简、准确,“给小朋友读的词语反而做到了简明大意并且富有画面感,值得借鉴。”

  而每当她走在街头巷尾,闭上眼睛从声音的维度感受社会时,还会冒出更多的灵感。“或许我们不应该只局限在口述影像,杂技、小品、体育赛事甚至人文景观、展览中的各式作品,都是可以口述的。”

  “我觉得它已经深入到我的生活里面,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它。”

  

正在修改脚本的口述员乌日娜(王永康 摄)

  “看电影”是件奇妙的事

  “坐在影院看电影,这种感觉很‘奇妙’。”电影结束后张华告诉记者。

  尽管张华失去光明已经十来年了,但是在电影讲述员乌日娜的声音下,她可以完全“看懂”影片,而这已经是她到这里“看”电影的第六年了。“以前因为眼睛不好,好几十年都没有看过电影了。眼睛坏了以后,听说有一个能让盲人听电影的地方,觉得有意思就过来了。”

  现在,有了乌日娜电影讲述员团队的“保驾护航”,视障人士们可以安心地坐在电影院里。每周二电影日之前,他们都会收到本周的“影讯”,可以选择喜欢的“看”,还有许多从外地慕名而来的观影人。

  “单纯的听电影会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所以我们看不了电影”。

  张华表示,“但是来盲文图书馆听电影,正好可以弥补我们视觉上的残缺,弥补我们心灵的创伤。我是50多岁眼睛才坏的,它讲的画面我都能够想象出来,正好弥补了我们的缺憾,我觉得特别欣慰。真的要给她们的工作点赞!”

编辑: 郅怡婧

【网络媒体走转改】盲人电影讲述员:我的声音就是你们的“光明”

电影讲述员乌日娜坐在一盏台灯下,讲述着正在放映的影片《驴得水》中的场景。在这间和她走过6个春秋的口述影像馆中,坐着许多视障观众,随着她的讲述时而微笑,时而皱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