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方便面“枯荣线”

2018-06-24 10:32:00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童年故事、创业伴侣、加班必备、出行神器……没有哪一种食品能像方便面这样,承载如此多中国人的个人情感和集体记忆

  没有哪一种食品能像方便面这样,生动地折射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我国在“食”上的快速繁荣发展

▲一位母亲正在喂孩子吃方便面。

  (新华社资料图)

▲2015年春运期间,一位旅客在郑州火车站广场吃方便面。

  (新华社记者王颂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雅鸣、宋晓东

  拿起一袋方便面,先不打开,双手左右上下揉搓,然后撕开袋,打开调料倒入袋中,捏住袋口,一阵猛摇后,再一撮儿一撮儿地把面送入口中。

  在80后的童年记忆中,方便面是最难忘的美食之一。几乎每个人都有关于方便面的故事,比如,考试得了好成绩,父母会奖励一袋方便面。

  零乱的办公室一角堆着成箱的方便面,主人公忙得根本顾不上出去吃饭。于是随手打开一桶方便面,开水一冲扒拉几口就完事儿。这是几乎每一位创业者和奋斗者都曾有的过往。

  “花生瓜子方便面。”一年一度的春运,方便面更是出行神器。在漫漫归乡途中,多少游子不是靠方便面来打发的?

  童年故事、创业伴侣、加班必备、出行神器……没有哪一种食品能像方便面这样,承载如此多中国人的个人情感和集体记忆。

  如果要在食品行业选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代表作”,可能不少人首先会想到方便面。某种程度上,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兴的方便面正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一袋方便面与一个中部亿元村的崛起

  “南街村的起家、发家都离不开方便面。”

  在赫赫有名的河南南街村,当家人王宏斌回忆起20世纪80年代末,第一条方便面生产线在南街村投产时的盛况,村干部们围坐一起品尝方便面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方便面,没有方便面就没有今天的南街村。”

  1988年,30出头的王宏斌第一次走出国门去了日本。在那里,他第一次吃到了方便面,“牛肉味的,香、真好吃,也好奇。”王宏斌回国后才发现,北京早有了这种食品,郑州也有了。

  因为南街村最早的村办企业是一家面粉加工厂,这让王宏斌也萌生了自办方便面厂的念头。

  1989年前后,平顶山一家企业试生产方便面,进了两条生产线,但没弄成。获知信息的南街人就把还是新的生产线接了过来,又从天津引进了油炸设备。

  “咱南街也能生产方便面了!”以示不忘北京食品厂,他们的方便面就以颖松、北京牌命名。

  咋打开市场?正值霜降,村里组织了十几辆架子车,车上拉着方便面还有热水瓶,呼啦啦就开到了县城最热闹处。

  当地正在举行物资交流大会,人来人往,南街人帮大家泡好方便面,免费请大家品尝,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到这种食品,一下围得水泄不通。

  定位大众食品,价格不高,主打县城、农村和校园,就这样让南街村方便面走进了千家万户。

  方便面进入农村市场比城市差不多晚了10年。那个年代的中原农村,当地人走亲串友往往要掂几箱方便面,大方又实惠。办红白事,家里甚至会置备上百箱方便面,有的还拿方便面当供品。

  而20世纪90年代初,参观方便面生产线,是上至来南街考察调研的高官、学者,下至普通游客都是必做之事。

  围绕方便面这个主业,南街村不断延展生产链条,调料厂、包装彩印厂等配套产业陆续兴起,最终成为一个产业集团。

  “从两条线、4条线、8条线、16条线到最多时36条线,方便面成了南街村的支柱产业、一个招牌,去年南街方便面销售额有6个亿。现在,南街村商品在网上销售最好的还是方便面,一年网上销售额有8千万。”南街村集团销售部主任耿富杰介绍说。

  除了中原主市场,南街方便面在西藏群众尤其是农牧民中一直享有很好的口碑。他们出行都会带着方便面。

  南街方便面也历经波折。2003年以来,一度急于调整配方,向高端品牌学习,“失去了自己本来的味道”。低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10年,达到最低谷。

  此后,围绕确保自己的特色和质量,南街村又开始渐渐打出了南街方便面的威风,村里还成立了专门的科研所。“我们的制作过程,任何人都可以看。面粉没有添加,油是纯的棕榈油,我们提供的是货真价实的产品。”耿富杰说。

  “不分青红皂白地就说方便面是垃圾食品,这是不公平的。你可以说它营养不全面。”耿富杰反复替方便面打抱不平。

  最近几年,方便面的品类口味多到数不过来,南街村方便面也形成了3大系列10多个品种,包括鲜食面、热干面等从日本引进的生产线。当年一条线生产3万袋,如今一条线能产12万袋。

  现今已年过六旬的王宏斌语速缓慢、语气沉静地说:“首先是改革开放好政策,改掉了过去不好的做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多样化发展,可以引进优秀人才、先进技术设备。如果不是改革开放,这些都不会来到南街村。”

从奢侈品到寻常物

  20世纪90年代,在西部一些山区,妈妈们为了给孩子们换一袋方便面,要用掉3个鸡蛋。

  这个故事曾被广泛传播,也曾让营养学家们诟病。但对当时山区的孩子而言,鸡蛋营养价值再高,也赶不上方便面的稀奇与美味。

  世界上第一袋方便面于1958年8月出现在日本,由日清食品公司的创始人安腾百福制作的袋装“鸡汤拉面”。当时,二战刚刚结束,安腾的初衷是缓解日本的粮食短缺问题,后来随着社会进步,方便面逐渐演变为即食快餐食品。

  虽说早在20世纪70年代,上海就诞生了中国的第一袋方便面,但它真正在中国大规模生产应始于1980年左右,当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

  据资料显示,198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不到800元,月均只有60来块钱。而方便面每袋0.35元或0.5元的售价,相对来说还是奢侈的。

  今年45岁的山东人周枫,20多年前外出打工。“当时从家里出来找工作,我妈就给我带了两袋方便面,那会儿方便面可是奢侈品,我们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根本吃不到,因为是出远门,妈妈才特意给我买的。”周枫说。

  曾几何时,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方便面生产线大量上马,加之人们购买力的提高,方便面迅速从大中城市流向广大乡村,再也不是稀罕物了,人称“国民食品”。

  后来做起销售工作的周枫,经常要四处跑,方便面成了他的出差标配,坐3天火车至少得带上6袋方便面,甚至10袋。昔日的稀罕物成了必需品后,再不觉其美味。

  1987年出生的杨志超,在河南郏县的一个食品厂做业务员。他说,小时候把方便面当零食吃,读书时方便面是省钱度日的法宝,工作之后方便面意味着效率与业绩。

  杨志超与方便面的故事在他的同龄人当中颇有代表性:大学时一个月的生活费只有700块钱,经常前20天就把钱花完了,剩下10天只能吃方便面。2011年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一名业务员,常常背着产品在全国各地奔波,带着满兜子的样品也不舍得吃,留给客户试吃,他都是买方便面,两块钱一袋,一顿吃两袋。

  “那几年我一年能吃几百袋方便面。”杨志超说,现在收入高了,条件也好了,方便面是真的吃够了,宁愿饿着也不吃方便面。“但是我感谢方便面,它就像是跟我一起打拼的兄弟,我们一起过的苦日子也是我成长的日子,就是我最珍贵的青春。”

  与杨志超不同,周枫现在偶尔还会吃方便面,但心境与之前完全不同:成了一种回忆,找一找过去的那种感觉。

  时代潮流变化之快,让人猝不及防。进入21世纪以来,以油炸为主的方便面转眼就成了不健康食品的代表、甚而被称之为“垃圾食品”。越来越关注饮食健康、安全的人们,面对琳琅满目的方便面食品,眼光越来越挑剔。

  2013年始,中国外卖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方便面的便捷性被快速崛起的外卖O2O行业替代。再加上高铁、飞机的普及,消费者路上的时间大大缩短,方便面作为出行神器的功能也被大大减弱。

  当方便面成了人们为重拾记忆而偶然食之的选择时,该何去何从?

应时代而生,也需顺时代发展而变

  方便面被日本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作为一种主食方便食品,其最大特点是方便快捷、美味而价格实惠。一进入中国,便与当时国人的胃口和内心需求一拍即合。

  有心人作过这样的对比:方便面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入中国,80年代初,在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即出现了日后响彻全国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某种程度上,方便面的普及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奇迹紧密相连。

  日益丰富的食品,愈加便捷的渠道,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带给人们选择的多样化。今天,方便面盛景不再实属正常。

  方便面业界也在进行反思。“过去盲目上了太多生产线。”耿富杰认为,长期的产能过剩和企业无序竞争,低质低价,广告过度推销,再加上这么多年没有“质”的变化等,这些都导致了方便面销量的下降。在他看来,未来的方便面更要着力品质提升。“只要适合中国人的口味,相信还会有市场。”

  与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诉求相应,方便面也以“价值提升”为主题开启了行业的转型升级,依靠科技提高它的价值,以多元化的创新,致力于开发出更趋于营养健康、种类丰富、口感美味的产品。

  一个让方便面界兴奋的信息是,在经历了5年销量连续下滑后,去年以来,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以创新推动健康转型和价值提升,也许会迎来方便食品的“东山再起”。

  据载,方便面的发明者曾说过,它是“被饥饿催生的灵感”。这种造福大众的发明,与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息息相关。

  其实,正如它初进中国是顺应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时间和效率的重视,眼下,处于窘境的方便面,最关键点仍是需要把握住当下的时代精神。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谁也别轻言,谁就能一定打败谁。

编辑: 孙丁玲

方便面“枯荣线”

童年故事、创业伴侣、加班必备、出行神器……没有哪一种食品能像方便面这样,承载如此多中国人的个人情感和集体记忆 童年故事、创业伴侣、加班必备、出行神器……没有哪一种食品能像方便面这样,承载如此多中国人的个人情感和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