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华家风》第一季|⑥ 家训不老

2018-12-15 08:00:00来源:CNR祖地乡音

  弘扬时代家风

  传播核心价值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系列融媒体报道

  《中华家风》第一季|⑥ 家训不老

 

 

  他是王汝民

  一个在厦门工作五年的台湾青年

  工作之余他为自己安排了一次旅行

  一场文化之旅

  他要去寻访中华文化的起源

  “黄河文化”

  陕西韩城东北角

  有个670年的古村落——党家村

  依塬傍水,避风向阳

  房接房,檐连檐,清一色的青砖灰瓦

  清雅朴拙,错落有致

  村里的石板巷道

  晴天无尘、雨天无泥

  ▲党家村四合院一隅

  村落设计精巧让王汝民感叹不已

  而家家户户刻于门、铭于心的家训

  浓郁的文化渊源

  让王汝民想要停下来

  听听这里的故事

  党家村起源 注重后人教育

  党家村有360多户人,120多座四合院,在每一户人家的门楣上都有家训以及文化题字,就是长辈教育晚辈的做人做事的一些方法和守则。

  “耕读第”、“富德居”等门楣,青砖木石上精雕的书法,戏楼、祠堂、中堂的对联题词,无不渗透着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凝固了明理教化的传统。

  刘旭丽 党家村管委会干部

  党家的祠堂始建于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门外的两根柱子上有一副对联,“由朝邑迁韩邑,五百载人文蔚起”“自元代迄清代,二十世俎豆常新”这是当年光绪皇帝钦点的翰林党蒙(党家的第十六代孙)在回乡祭祖的时候题写的,讲述的是党氏由迁徙到发家的过程。

  党姓先人当年逃荒至此,便开始多年勤勤恳恳的经商,多年后有了一定经济基础。他们不仅大兴土木,修建四合院,建造党家村,还崇尚文化教育,陆续办起了12个私塾,甚至不惜重金聘请名师,加强对子孙后代的教育。

  仅清末道光到光绪这60年间,党家村就出了1名进士、5名举人、44名秀才。对于当时不足百户的党家村来说,这相当于有半数人家取得了功名。如今,先人的文化修养凝聚成一条条家训镌刻在这片村落,给予党家人和来到这儿的人温暖而深远的力量。

  家训“志欲光前 心存裕后”

  党鉴泉 党恕轩第二十代传人

  2016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我们的祖先在建房的时候,根据自己人生的感悟、人生的阅历,他就摘录了一些语录体的名言警句,或者镌刻在青砖砌成的墙壁上,这个叫壁刻家训,或者木刻的,在四合院做门楼的门额上,或者木制的永久性的对联上。

  我从小看着我们家的木刻的家训长大的,我们这个屏风门,前边是“志欲光前”,后边是“心存裕后”,它的意思就是我们要立志为祖先争光,存心为后代造福,我想这就是祖先对我们后代人的期望。

  不能忘却的家风家训

  王汝民

  一个家族的传承非常重要。现在工商太发达,大家都太急,都太快了。看一看这些古代的家风家训,还真能够让人多静下心思考。稍微静下心来,我觉得社会会更和谐。

  记者手记:

  文/吴婉瑜

  我们几个大个子挤在简陋的小车里从西安赶去党家村,路程四五个小时,颠簸而漫长,途中难免感觉单调苦闷。但当我们车子行驶到黄河边上,壮阔的黄河像敞开了胸膛展露在眼前,全车人员异口同声发出欢呼,似乎所有辛苦和尴尬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黄河母亲让每一位在她面前的子女变得温和而包容。

  但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党家村这个地方,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之下、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岸边隐藏着这样一片清雅朴拙的村落,延绵了700年的历史和文化值得更多人细细感受久久回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对台湾节目中心

  全国青联秘书处 联合出品

  监制:黄少辉 乐艳艳 景临

  策划:刘立忠 赵博

  审稿:刘扬涛

  记者:吴婉瑜

  播音:杜月媚

  音频制作:江凯

  鸣谢:

  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台港澳节目委员会

  陕西省妇联

编辑: 孙永政

《中华家风》第一季|⑥ 家训不老

党家村有360多户人,120多座四合院,在每一户人家的门楣上都有家训以及文化题字,就是长辈教育晚辈的做人做事的一些方法和守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