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我的广播年华】任捷:我知道,声音可以!

2016-07-27 11:07:00来源:央广网

 

    作者:任捷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策划部副主任

  “打酱油”的声音:张东

  前几天,有位年轻的同行问我:广播能挺过这一轮新媒体的冲击波么?我回答:你先别说广播,先问问你自己能不能挺过内心的浮躁,笃定做好自己!

  记得刚上大学时,在一次写作课上,老师让每个人写一段文字来描述自己对“家”的感受。同学们都用了许多美好、温暖的词句,而我对家的感受是母亲用大烧水壶灌开水瓶的声音,那由粗闷到逐渐疏朗的从瓶胆里发出的回声,透着“家”才有的祥和宁静,和锅炉房里打开水的声响绝对不一样。我知道,声音可以让你天涯海角都忆念家的温馨……

  记得刚刚从武汉大学毕业来到中央台,我第一次到贫困山区小学校采访。18岁的小老师慌乱中拉了一个字儿:同学们,中央来看我们啦!这句话,让我这个初入广播的大学生,顿然明了我手中的这枝笔、这只话筒承载着何等的荣耀、信任和应有的担当!这位山里的小老师给我的职业生涯上了最生动的第一课!我知道,声音可以让你每时每刻都感知党和政府的挂记……

  记得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的一次撞击,将永恒的悲壮留在东经103.4 度北纬31度的汶川。数万个生命刹那间骤然殒灭,成为挂在天边遥看我们的星。

  4个半小时后,中国之声迅速启动了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开始了广播史上空前的24小时不间断大直播。8.0级的浅源大地震,摧毁了城市和乡村生命中枢,道路阻隔,通讯中断,无处不在的广播,成为震区上空最密集的信息中转站。无处不在的电波,在震区的上空飘荡、发散,调频、中波、短波交叉覆盖,那些停在路边的汽车,也敞开车门,让广播最大声音传出车外。中央军委还对前方救援部队专门配发了17万台收音机,保证挺进灾区纵深地的战士了解准确的信息。

  电波刺破寂静的夜空,告诉震区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挺住!我们来了!我知道,声音可以在危急时刻成为一个国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让灾难中的你可以感受这个国家守护自己的子民温暖而强大的身躯!

  在30年的广播生涯中,声音一直引领我感应着生命的律动、生活的脉博。声音是我触碰生活的一种角度一种方式。

  当互联网默默改变着我们身处的世界,声音的个性只会因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更加充满独有的魅力,面对新媒体的咄咄逼人,忐忑、迷茫或许是我们必须走过的心路历程,但我知道,声音依然可以成为我表达认知的一种路径一种话语。声音的力量乘着互联网的翅膀辐射到更深邃的心灵和远方。

  当《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用亲切的乡音触动你心头窖藏的乡愁,我们用致敬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寻根。网友说得好:不只有舌尖上的中国,还要有耳朵里的故乡!

  当《温暖回家路》连续8年150场风雪无阻的火车站现场直播,回家路的最后一公里都有我们的温暖陪伴。听众说得好:潮涌的春运路因此不那么焦灼!

  当《一封家书》,把老岳父的惦记和叮咛传送给远在伊拉克油田钻井的女婿,家乡的饺子,亲人的牵挂,让战火中的异国他乡的年夜,有了直通心窝的暖流。

  当《雅安紧急救援》持续播音30多天。“国家应急广播”的呼号首次响彻震区。双语提示(普通话和雅安方言)灾区群众自救、防疫、财产挂失。网友说得好:这样的人道关怀哪国的公共媒体有,美国吗?他们在感恩节可曾用印第安人的语言对印第安人说过哪怕只言片语表示感恩?中国之声,令人称赞!

  当《我们不会忘记》,精选抗战中的32个切面,寻找新的情感燃点,虔敬供奉和祭拜我们民族的血性!项英烈士的女儿项苏云在收音机前等着重温父亲的音容与壮烈。

  有同事感慨,您经历了广播最好的年代!我说:那毛主席还给延安新华电台撰写评论呢!拥有这样强大的撰稿人,岂不是广播最好的年代?当然这是笑谈。

  一代又一代广播人都在用自己的青春、才华、忠诚成就着广播最好的年代,你也正在用你的汗水和智慧铸就着属于当下的最好的广播年代!

  我们不用为广播的强与弱而纠结,就像我们用脚踢球不灵,但用手打起乒乓就出神入化,这世界,谁能将70亿人的强弱标尺统一了?将广播的细分数据拆解开来,或许我们更了然我们前行的方向。

  再看看各大门户网站和音频集成客户端,每天,中国之声大量新闻报道占据显要位置,成为媒体话语的强者,被我们视为强者无敌的新媒体坚定地把我们这支活水引流进渠,从我们身上果断地吸取生存的营养。

  面对新的传媒生态,我们需要不卑不亢,任何时代任何事物,优质都是受众的第一需求。

  我常常告诫自己,世界上只有一个乔布斯,我们唯有更努力……

编辑: 徐芳
关键词: 任捷;广播;声音;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