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我的广播年华】朱宏钧:那些年 那些人

2016-08-03 08:49:00来源:央广网

  

    作者:朱宏钧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策划合作部主任

  生平第一次写歌词,是为经济之声《那些年》一周年特别节目,这是我入台二十多年参与策划制作的若干个节目之一。

  当我写下“时间的光,打在脸上,好像五月的暖阳,想起那些年那些青春恣意流淌……”,我的眼睛有点湿润了。人到中年,脆弱的感性常常猝不及防地被回忆击中泪点。时间的光,徐徐掠过我的青春我的那些年,我在这里开始职业生涯,我在这里遇到人生伴侣,我在这里结识良师益友,我的那些年,属于中央台。

  从1992年入台到今天,二十四年,我一直待在中央台,一直待在经济之声(过去叫过经济部、经科信中心、二套)。在同一个地方,待了二十几年,总是有原因。一个原因,是个人的,天秤座追求安稳,保持节奏,换句话就是懒得动窝;另一原因,则是因为我喜欢中央台的氛围。

  每一家公司每一个单位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与氛围,说成“企业文化”有点滥俗了,我更愿意理解成:一个单位经过多年积淀,会形成某种独特的精神气质;一代代价值观相似的同仁互相砥砺,融合成某种人文气场。外人眼里的中央台、学者眼里的中央台、领导眼里的中央台、广告商眼里的中央台,各有不同,与我无关。我眼里的中央台,有种几代同堂的大家族气象:因熟稔而温暖,真性情不势利,既传统也变通,有纠结有争吵,嘴里埋怨但手里做事,心里有话但会留余地······每一位央广人应该会加上各自的评语,这是我眼里的中央台,也是吸引我一待二十四年的原因。

  或许离开的人比留下的人更能体会中央台的独特氛围。1994年从《中国广播报》调入央视的老白同志,曾经是当年中央台足球队的主力前锋。那支球队曾经连获彼时广电部的联赛冠军,当年队里有如今尚在台内的伍劲松、吴学军、赵连军、张旭等人,也有已经离开的陈永庆、李辉等人,当时的领队包云如今已是台领导。

  老白同志调入央视后,拒绝为央视足球队效力;每年三月两会前后,必纠集昔日央广足球队诸人把酒叙谊,不醉不归。这个央广老球友的聚会,持续十几年,从未中断过,大家只要在北京,一定会参加,这种情感,不同于同学,更类似战友。其间,老同事老队友郝小明因病早逝,球友们无论是留在台内的还是已经离开的,均自发捐助遗孤学费并持续数年,这份情谊,的确在央广这块土壤才能滋养生长。

  看过前面好多同事写的“我的广播年华”,都是非常优秀的记者或主持人,中国新闻奖、金话筒奖,不一而足。一代一代的央广人,被人记住的总是那些闪光的名字,他们是央广的骄傲,是门面。然而,涂抹央广底色、凝聚央广气质的应该还是那些隐在身后的大多数,那些不为人知的广播人:编辑、录音师、播送工程师还有更多职能部门的普通人。我的央广那些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些默默工作的央广人。这其中有几位普通的老大姐,我一定要写两笔,因为从一个喜欢写酸文的文艺女青年成长为所谓的高级编辑,她们对生活对工作的态度深深地感染并影响了我。

  刘燕荪大姐:刚进中央台那会儿,正值广播低谷期,工作没那么忙,业余时间就跑去广播报谈恋爱。广播报当时有位热情似火的老大姐,总是亲热地让我管她叫“婶儿”。婶儿是个闲不住的人,热爱各种体育运动,看不得年青人四体不勤,于是组织她能召集到的各部门闲逸女青年,去海军游泳馆学游泳,一周两次,风雨无阻,主动陪练,不计报酬。在婶儿的严格督促和不懈陪练之中,我光荣地学会了游泳。同期“毕业”的婶儿徒弟,记得还有甘露老师和阚平老师。婶儿其实是个经历过生活打击的人,但她始终是一副以一副“大笑姑婆”的形象出现在单位。她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观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人,我喜欢被她热情的拥抱,仿佛这拥抱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力量。

  巢琴波大姐:办公室是个江湖,然而,二套数任领导、台里上上下下都对巢大姐尊敬有加,原因很简单,“无私为大私”,老子的这句话是至理名言。巢大姐前年退休,潇洒地挥挥手,从此江湖中绝了音信。巢大姐愿意帮助新人,那些懵懂中常常犯错甚至犯忌的年青人,常常得到她含蓄而高明的点拨。甘居幕后、不事张扬、有话明说、不挑是非,巢大姐的办公室政治,干净磊落,让人敬重。我喜欢和巢大姐聊天,甚至听她批评,因为那是真心为你好。

  赵亦红大姐:人都说天蝎座女子厉害。赵姐姐的确厉害,业务能力厉害,嘴也厉害,一针见血,不留余地,扎得可准了。可疼完了,你会觉得她说得有理,不服不行。赵姐姐是个爱憎分明的人;她认准的事情,一定执著冲锋全力干好。记得那年经济之声做“魅力声音”,从来没做过的活动,困难重重,赵姐姐楞是带着团队扛了下来。周其仁先生写过一篇文章,把民族及人分为四类:“确定的乐观者”、“不确定的乐观者”“确定的悲观者”以及“不确定的悲观者”,我想,赵姐姐应该是不确定的乐观者,即便知道前景不确定,她也会带着人往上冲。赵姐姐已经退居二线,我仍然喜欢跟她找时间聚聚,她身上那种战斗的气场,让我敬佩。

  人和人都是相互影响的,投缘的人才会聚合在一起。我不喜欢用很大的字眼去写“我的广播年华”,我们都是十分普通的央广人,不曾大红大紫过,但也从未虚度年华。很幸运,我一毕业就来到央广,在这个温暖如家的单位工作了二十四年。感谢每一位同事的帮助,感谢每一位领导的包容,感谢央广的那些年。

编辑: 徐芳
关键词: 广播;朱宏钧;那些年;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