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我的广播年华】刘志:为梦想坚守

2016-08-09 22:20:00来源:央广网

  

    作者:刘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高级编辑

  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干同样的工作,从大学毕业,干到退休,这样的人,过去不多,现在更少。而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从1983年大学毕业,进入国家电台,做军事广播记者编辑,至今已经33个春秋。回首过往,我没有丝毫遗憾。因为,广播是我的初心,我的挚爱,我的坚守。

  我的广播情缘,始于中学时代。

  那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事。一次支农劳动后,老师布置写篇作文。我写了自己在劳动中忽视几根丢掉的谷穗,受到农民批评。老师的评分是B。我有些不服气,将作文寄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台当时有一档节目叫《红卫兵节目》,经常播一些好的作文,我很喜欢听。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投稿,投得这么远,这么高,心里也没抱多大希望。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中午,学校大喇叭里突然喊我名字。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敲开学校党支部书记办公室,不知道自己闯了什么祸,猜是哪个不安好心的人告我的状。没想到,书记笑脸从来没有那么灿烂。他递给我一个信封,从信皮上那几个特别抢眼的大红字上我已经猜出它与我投寄的作文有关。原来是电台编辑按照当时的惯例向学校党支部对我进行政审,编辑对我作文给予热情肯定,并将改后作文寄来征求我意见。

  又过了十多天,一个放学后的傍晚,全校近千名师生聚集在大操场上,静静地收听高音喇叭里的声音,我的作文经过国家电台播音员的播讲,变得极不寻常,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憾。从那一刻起,广播在我的心里架起一道永不消逝的彩虹,我与央广结下了不解情缘。

  1983年大学毕业,我如愿以偿,走进了梦想中的国家电台,开始了我广播军事新闻生涯。

  早先,我们在位于长安街的广播大厦上班,这幢俄式建筑被誉为新中国十大建筑之一。当时广播电视部机关,国际台和中央台都在楼里,办公条件十分拥挤。我所在的军事部只有两间屋子,十几条汉子挤在敞开式的办公室里,进出都要侧身。军事部有午休的传统,每到中午,办公室和走廊里,行军床和用椅子拼起来的临时床,摆得满满的。我是新来的,没资格睡行军床,只能找椅子躺一会儿。我的第一任上司是位解放前参加工作的老革命,他也是用椅子拼起来休息。出差的人多了,可用四把椅子来拼床,少了就三把或者两把椅子,他当时对我说了一句风趣幽默的话至今难忘。他说,这叫“大丈夫能屈能伸”。

  1988年在央广老楼办公室

  “大丈夫能屈能伸”。这句话在我漫长的记者生涯中,一直起着勉励作用。当记者,尤其是军事记者,适应环境的能力很重要。因为年轻,除了在编辑部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上高原、下海岛、走边关,到艰苦地区采访,自然也是常事。印象最深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到神仙湾哨卡采访,神仙湾是全军最高的军事据点,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哨卡,那里严重缺氧,人称生命禁区。1986年八一前夕,我接受采访神仙湾哨卡的任务后,立即赶新疆,从南疆叶城出发,穿越几道冰雪大坂,所乘坐的北京212吉普车几次半路抛锚,将我置于绝境,后遇汽车兵搭救,才幸免于难。到了神仙湾,看到哨兵们用生命默默地捍卫祖国的情景,我感动地哭了。那一夜,我和哨兵睡在一起,抱着氧气袋,一夜未眠,既是因为缺氧,也是因为激动。我由此创下了记者在神仙湾过夜的纪录。报道播出后,引起时任中国广播报编辑包云的关注,特意用他富有激情和文采的笔为我写了一篇专访,至今为我珍藏。

  1986年在世界最高的军事据点神仙湾哨卡采访

  第二次难忘的采访是跟随海警官兵出海抓走私,那是1994年盛夏,我乘坐一条简陋的缉私船,在海上潜伏了七天七夜,战胜了惊涛骇浪,克服了晕船等种种困难,终于抓获了两艘走私船。在这次海上缉私战斗中,我既是一名记录新闻的军事记者,更是一名参加全过程的战士,我与走私分子斗智斗勇,在七八级大风浪中,从海警船勇敢地跳到走私船上,制服了走私分子。返航时,我顺利地将一艘走私船及走私分子押送到目的地。在抵达码头时,我既感到了采访收获的喜悦,更感到作为一名战士打了胜仗的喜悦。这种经历,只有军事记者才会有。

  1996年,参加东南沿海大演习

  要说的第三次难忘采访是我见证香港回归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1997年7月1日零点整,我在香港添马舰现场报道中英防务交接的仪式。那天香港大雨如注,下个不停。我提前四个多小时离开驻地,冒雨前往添马舰营区。因为安保原因,不许提前进入营区,我只能在大门外等候。就在即将放行的时刻,我发现自己一只脚上的皮凉鞋底子要掉了,劣质皮鞋经不起长期水泡。我急中生智,解下胸牌上的挂绳,将鞋子和脚紧紧地捆在一起,跑入雨中旗杆底下,用手机接通央广后方直播电话,将中英防务交接仪式这一重大事件准确无误地作了现场报道。许多朋友听了我的报道来电称赞,但他们不知道我当时的狼狈样。

  2008年在去往震中映秀镇途中

  新闻背后的故事很多很多,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对于年轻的同行来说,这些近乎天方夜谭,我不再赘述。作为一名广播新闻界的老兵,我可以自豪而淡定地说,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变化,不管媒体如何融合演变,我对广播的初心没变,对新闻事业的理想没变。生命因梦想而灿烂,因坚持而成金。以此与年轻的朋友们共勉。

  2010年,在舟曲救灾一线

  临近结尾,仿佛站到一个灯光璀灿的领奖台上,情不由已,要说出内心的感激:十分感谢央广这个大平台,让我亲历并见证了1983年以来几乎所有国家和军队重大历史事件;感谢多年来关心和支持我的历任领导和同事们,让我有机会登上国家新闻最高级别的领奖台;感谢热心的听众和我的家人,在我对广播新闻事业产生彷徨时给我信心,让我坚守广播这片热土,至今无悔!

  2007年,与我并肩战斗的战友们

编辑: 徐芳
关键词: 广播;刘志;梦想;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