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我的广播年华】陈俊杰:王家岭的“逃兵”

2016-08-09 23:47:00来源:央广网

  

  作者:陈俊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早间节目部副主任

  迟迟未动笔,除了最近工作较多的客观原因外,还有一个主观因素,正如军事宣传中心王亮在他的那篇广播年华文章里说的:不是不想写,而是不敢写。

  于我而言,理由有二:

  一是,与一毕业就从事广播的前辈相比,我是个半路出家的广播人(以前供职于平媒),来台时间短,资历浅,在大腕云集的央广容易露怯;

  二是约稿人希望我能写点经验教训,以做“负面教材”警示年轻人。失败的采访有千百个,到底说哪一个呢?我纠结了许久。截稿日期越来越近,约稿人逼地越来越紧,我只好截取采访经历最不愿意提及的一个片段,硬着头皮写出来。

  |一赴王家岭

  2010年3月28日,山西临汾乡宁县,华晋焦煤公司所属王家岭煤矿碟子沟项目部发生特别重大透水事故。当班井下261人,108人安全升井,另有153人被困井下。经过3000多抢险救援人员8昼夜的抢救,115名工人被成功救出。时任国家安监总局局长的骆琳在王家岭矿事故救援现场说,此次救援创造了中国事故救援史上的奇迹。

  我本应该全程见证奇迹的,但因为个人判断错误和主观臆断,让我与奇迹失之交臂,至今痛心不已。

  时间就是生命!事故发生后,我台山西记者站立即启动了应急报道机制,康维佳站长将全站仅有的采访力量全部投入进去。岳旭辉、李凡(现河南站记者)、李楠与司机田华在事故当天就赶到了现场。时任中国之声时政采访部记者的汪群钧也跟随国家安监总局在事故当天抵达。29号,事故发生的第二天,我从北京赶往王家岭支援报道。

  抵达当夜,天空下起蒙蒙细雨(据说,很多事故现场晚上都会下雨)。还没有摸清门道、搞不清状况的我,就在老岳的“逼迫”下和李凡、李楠的生拉硬扯下,被塞进一辆四处漏风的面包车里写稿、剪录音、合成。

  |没过脑子的决定

  29号、30号、31号、4月1号,我与老岳、二李相互配合,采写了骆琳对事故原因分析的初步意见、幸运逃生矿工讲述事发惊魂一刻、救援力量物资的调配等一系列的独家稿件。中国之声关于事故报道的速度和准确度远远领先于其他央媒。以至于某社驻站记者不得不找到老岳表达了不要“比学赶超”,要加强互通有无的想法。

  尽管救援未放弃,投入也不断加大,但到了31号,仍未发现生命迹象。悲观、绝望写在了救援人员的脸上。来自山西晋煤集团的内部消息也显示救援不乐观。就连平时愿意与媒体打交道的骆琳也变得沉默了。153名被困人员生还似乎已经是极小概率事件。随着我们能采访到的有价值的信息也越来越少,4月2日的《新闻纵横》索性没有播出王家岭事故救援的相关报道。

  我个人也陷入了焦虑:救援了5天,井下杳无音信,应该说已经没有希望了(相当主观且错误的判断);在赶来王家岭之前,另外一条新闻线索的当事人催促我抓紧赶过去采访。是放弃唾手可得的异地采访继续等待下去,还是放下眼前的“鸡肋”王家岭离开?

  对于一个刚刚入职两个月(注:2010年1月入职)的我来说,要想在短时间内快速证明自己,唯一的办法就是多采访多发稿,保“量”而不是重“质”。

  我选择离开王家岭!(现在回忆起来,似乎是没过脑子的决定。)

  4月1号,当我说出离开的想法时,老岳和二李惊诧不已:关键时刻竟然当“逃兵”!(我猜,当时三人恨不得将我捶翻在地,扔进巷道里。)

  三人委婉地建议我坚持几天。但说出的话,泼出的水,固执的我急急忙忙地离开了。(回想起来,离开的场景有些狼狈。)

  |距离胜利就差一步

  人们总是在放弃之后才发现胜利就近在咫尺。

  2号上午,我离开王家岭。下午2点12分,就在距离矿透水事故发生过去120个小时,被困井下已近6天的矿工们向营救的人们发出了顽强的生命回应。

  当天下午,深入地下的钻头带回了井下被困人员轻微的敲击声,微弱的“生命之声”传回地面,救援现场随即沸腾,生的希望立刻回荡在王家岭的山谷里。

  指挥部下达冲锋号令,所有的水泵加大马力夜以继日向外排水;冲锋舟、救生圈等救援设备已经到位;医院救护车和医生在巷道口外做好接待伤员的准备。

  4月5号,生死大营救展开。

  凌晨1点30分左右,第一批获救人员9人安全升井。在随后的15个小时里,115名被困人员全都获救,创造了中国矿难救援史上的奇迹。

  营救的当晚,中国之声启动了大型直播,老岳和二李承担了现场连线解说的任务。随着被困人员一个一个地升井获救,李楠和李凡忍不住在直播时失声痛哭,那是喜悦的泪水!而我只能坐在电视机前看着直播流泪,那是后悔的泪水!

  王家岭是我一次失败的采访经历,是我职业不成熟的表现,更是职业生涯中最不愿意提起的过往。尽管事后,我跟随第二梯队的同事二赴王家岭,连续做了一周的后续报道,承担最重最累的报道,但始终无法弥补未能坚持到见证奇迹的遗憾,无法挽救未能与同事同哭同喜的遗恨,也无法摘掉“逃兵”的帽子。

  |小结

  王家岭失败的采访经历深深地警醒了我,让我更加明白,做事越是接近成功越困难,更要认真对待,不可半途而废。在日后的玉树抗震、舟曲泥石流救援、紫金矿业泄露事故、富士康“十连跳”等大型报道中,再困难我都会坚持下来,而撑下来,一定会发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现在所在部门虽然名曰早间节目部,其实是整宿整宿的熬夜,很辛苦。(关于早间节目部的工作介绍请往下划,查看“往期回顾”中肖志涛的《午夜凶铃》篇)虽然累,虽然苦,但我会始终坚持。谁又知道胜利是不是就近在咫尺呢?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与君共勉!

编辑: 徐芳
关键词: 广播;陈俊杰;王家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