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我的广播年华】陈燕霞:从录音师到记者

2016-08-13 09:34:00来源:央广网

  

    作者:陈燕霞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港澳节目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在央广,你可以……

  当我们在追寻梦想的时候,每一天都是灿烂缤纷的,因为,逐梦之路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承载着梦想的一部分。如同《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所说:一路上我都会发现从未想象过的东西,如果当初我没有勇气去尝试看来几乎不可能的事,如今我还是个牧羊人。

  和录制部的同事们

  节目的复制合成是我在央广从事的第一个职业。八十年代的央广几乎都是录播节目,那个时候专门有复制间,台里的重点报道、新闻专题和文艺专题基本上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当年的复制间就像电影《功夫》里的猪笼城寨,里面的人看起来都很普通,其实都有很高很高的功夫,这些高手的名字也经常出现在广播节目里:简燕屏、王敏、高桂英、霍有义……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我如同海绵吸水一般得到了滋养,在这些优秀录音师的指导下迅速成长并完成了多部重点报道的后期制作,特别是立体声广播剧《憨憨》,在复制合成领域取得了专业突破。

  《憨憨》讲述的是一名身有残疾的知青与一只名叫“憨憨”的狗相依为命的故事。可以说,在这部剧的制作过程中,每一步都极为艰难——如同 “憨憨”陪伴手拄拐杖的残疾青年前行。一分多钟的片头三天修改三次才达到理想的效果,为了抓住“憨憨”随主人公喜怒哀乐而变化的情绪特征,我需要从音响师采录的几百种不同的狗叫声中,像沙漠淘金般找寻每一个合适的声音元素。

  制作之初,我对于“憨憨”的声音语言会创造出怎样的角色,在广播里能不能用声音塑造狗的形象很担心,因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除了想象出的感觉以外一切都是空白,我的工作就像在空白的画面上一点一点涂抹“憨憨”的声音色彩。

  当听众从广播中听到“憨憨”随着主人公《信天游》的歌声发出自己特有的情绪叫声,感受到“憨憨”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述与主人相依为命的情感时,我知道“憨憨”的角色塑造成功了。这也是狗的声音形象第一次出现在广播剧中。这部剧成为1997年中国广播剧“哈纳斯”杯评奖会上的热门话题,摘取了音响、录制两个单项奖,还被中国传媒大学作为教材选用。

  我在制作的岗位上干了16年,像人生中的16岁,是多梦的年纪。2002年,实现梦想的机会来了。借着对港澳广播在台内招聘的机会,我开始了在央广的第二段人生,由一名录音师向采编播一线转型发展。

  在香港采访

  近十五年的采编播工作,又留下更多经历,收获更多感动。难忘曾经采访过的一位老华侨的深情讲述:“一到深圳,一过罗湖桥,看见了五星红旗,我和同伴立即跪下了,眼含热泪高喊:祖国,我回来了!”这是我在对港澳广播推出的大型报道《腾飞粤港澳》中遇到的一位老人,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华侨对祖国的爱深情感人,这段录音被我放到了节目片头,配以深情的音乐感染了很多听众。即使现在用键盘敲下这段文字、听到这段录音,我依然难以抑制心绪。

  在西藏八廓街采访

  2015年,我和同事登上海拔4457米的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采访了在这里从事志愿服务的两名志愿者。来自成都的张婷婷是一名医生,短短几天的志愿者经历带给她最大的感受是: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另一位志愿者袁广名已经在索南达杰保护站工作了五年,谈起这段经历,感受更深:“索南达杰就是这个时代的人物,就是我们可可西里的环保卫士,也是全国人民的环保卫士,所以要靠我们一代人一代人的传承下去。”

  上海世博会、博鳌亚洲论坛、澳门国际音乐节、《历史的回响》、《共赢之路》、《城市新跨越》等等,每一次的采访经历都是难忘的,也让我时时体会到记者这个职业的幸福。

  在澳门国际音乐节采访

  从2010年开始,我还随港澳媒体记者一起到内蒙古、贵州、山东、陕西、黑龙江的基层深入采访,记录内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展现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向港澳听众提供生动的内地信息。每一次的采访经历都能进一步加深我对职业责任和使命的理解。

  七十六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声音记录时代中国。三十一年,我在中央台一次转型、两种职业、三个岗位的经历告诉我自己,只要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就可以梦想成真。我可以,你也可以!

编辑: 徐芳
关键词: 广播;陈燕霞;从录音师到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