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我的广播年华】胡志坚:用“脚”跑新闻

2016-11-25 14:58:00来源:央广网

  本期作者:胡志坚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新疆记者站原站长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发生6.8级地震,连夜行驶1200公里在现场做报道

    |小毛驴见老胡都笑

  我是上个世纪70年代,也就是1975年7月从企业宣传干事(兼职)岗位转入广播记者岗位的,一个记者行业两个单位(新疆电台10年、央广32年)到2012年掐指一算,嘿,干了42年了!

  记者当的时间长了,跑的地方广了,采访的人也就多了,上至省级、地州、厅级、各大企业、部队、生产建设兵团领导,下至县乡干部,还有很大一片基层百姓,可以说在我们那个时代一上手,带我们的老记者首先教育我们:新闻是怎么来的?是脚跑出来的!用脚跑基层,身子扑下去,身在基层,与基层人们摸爬滚打,就有真实感受,就能捉到新鲜感人好新闻作品,就能开发自己脑筋,就能调查研究,就能使自己的新闻去轻浮,去假大空而变得有厚度、去片面而有思辨性、去枯燥而有趣味性。

  

  1987年在天山深处雪山下采访中国冰山之父、中科院院士史雅风

  那些年,我们采访条件的确很差,下基层坐的是敞篷大卡车,马车和驴车,行的是沙砾搓板路,走一天还到不了一个村落。至于挨饿,干渴更是常事。遇到风沙天,记者早就没了仪表尊颜,灰头灰脸都是沙土,从风沙里钻出来,就像一尊出土文物。有时肚子饿了啃块干馕,得先嗑出馕缝里沙子,沾着坎儿井水再嚼着吃。想吃个炒菜不到有人家的地方,那就甭想了。

  就这样,几十年来,在基层我们用“脚”跑新闻,收获自然多多。各路朋友交往的也多了,他们到我这,我都会做上几个菜,来上几瓶伊力特痛痛快快喝上一顿,到了各地也照样遇到热情的基层干部和通讯员朋友叫到家里,搞上几个地方特色菜就像亲戚一样边说边唠,新闻线索也就聊出来了,想写的好新闻也像竹筒里的豆子,蹦了出来。

  

  1989年6月采访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若羌县农村果园

  朋友多了自然也就惹上”祸”了。

  “毛驴见了胡大哥都笑”的故事也就这来编播开来,响的还很远。有次,台里和内地的朋友到吐鲁番看看,我陪着。火焰山下毛驴是盛产,满大街的毛驴车来回穿梭,特别是好叫小毛驴扯着嗓子,叫的不绝于耳。

  

  2003年,深入南疆采访

  我们在街上走着看着,吐鲁番我去的最多,因为1975年组建吐鲁番地委,我是从那里走进广播记者岗位,人头是很熟的。没走几步就有熟人打招呼,有男有女,有老人有少,自然少不了很漂亮的维吾尔族姑娘、小媳妇们。

  结果路没走出几步,时间却让我与熟人寒暄掉了。客人们等急了,看到吐鲁番的毛驴,我的一位最要好的哥们诙谐地跟我开了句玩笑:老胡啊,你认识的人太多了,你看看,毛驴见你都笑着呢,随后就是一阵爽朗的笑声。就这样故事就传开了。

  玩笑归玩笑,但这几十年来,我按着入门老师的教诲,深入基层,广交朋友,有了朋友有线索,潜入水底捉活鱼、扑大鱼,成为能出好新闻的“富”记者,值了!

  

  1975年采访美国首个抵吐鲁番的旅游团

    |细节是魔鬼

  记者采访,各个层面都会接触,当然各种防不胜防的事也会在瞬间出现。俗话说“细节是魔鬼”。细节对记者来说,无论写稿中要把好关,遣好词,真实可靠外,与采访对象周围人和物的环境把控,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2000年6月25日,时任伊朗总统赛以德·穆罕默德·哈塔米来我国新疆访问,我获准随团采访。对于新疆来说,伊朗总统访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外事活动,事前政府等单位提出很严格的要求,一切工作必须万无一失,特别要求随团记者必须在外围不得靠前,因我是新闻界老面孔,外事、警卫也都是老朋友,我提出给国际台发录音稿要保证音响质量,也就特批我一个贴身采访。

  那天在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这位总统和新疆清真寺阿訇们席地而坐,我带着盒式录音机紧坐他旁边,总统身后是一只方形长音箱,放着一只话筒,人们都坐定,我也挨着总统坐下。

  哪想到我体态大,坐下瞬间脚碰到音箱,那只铸铁座的话筒来回晃了起来,我的心一下提到嗓子眼,我站不能站,喊不能喊,这话筒要是掉下来,刚好就砸在总统头顶,这砸下来不仅是国际问题,更是谋害他国总统的大问题。

  一阵晕眩,脑袋冒汗,我盯着话筒不住祷告,好在话筒晃了几下,站立住了。事后我想起就怕,不停地责备自己:如果当初我不靠的那么近,脑细胞不就不会瞬间死亡那么多了么。

  这就是细节!细节出问题,后悔来不及!

  

  采访泰国公主史琳通

  我经常和年轻记者聊天,细节是魔鬼,细节考虑不周,麻烦不断。现在是新媒体飞快发展的年代,已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记者出门一只钢笔一个本的年代。现在年轻记者出门,是电脑笔记本、照相机、摄像机、话筒、充电机一应尽全,真可谓全媒体时代的全武行记者。出门采访该带的要带全,如果遇到重要采访,设配不全,关键时刻卡壳,那采访任务怎能完成。况且,现在全能记者还要自己开车,若驾驭出差错,细节就会导致车毁人亡。不是连脑袋出汗都没机会了吗?

  

  在鄯善县采访

  说起老记者经历的故事,每个人都如拎起一串葡萄,一嘟噜一嘟噜的。但都是过去的事了。随着青年记者工作经历日积月累,你们会有更多互联网时代的新故事讲给世界听的,当然不是忽视细节,造成遗憾的故事喽!

编辑: 徐芳
关键词: 胡志坚;广播年华;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