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我的广播年华】宋莉:闲谈入台的那些第一次

2016-11-25 22:19:00来源:央广网

  本期作者:宋莉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副总监

  作为一个1992年入台工作的人,20多年应该感受很多吧,然而,日复一日,埋头在稿子和声音里,真要写成文字一时竟不知从何处下手。身处高大的办公楼中,看着不断改造的办公环境,使用着国内领先的数字化播出机房和快捷的网络编辑、发稿平台,想起当年刚入行时的央广,不觉感慨万千,所以索性就说说我记忆里的关于央广的各种第一次吧。

  国家台的第一印象

  优越的地理位置、气派的建筑、迷宫一样的办公室分布和简朴得近乎简陋的办公条件。九十年代初的央广跟当时的广电部在一栋楼里办公。位于长安街畔的广电大楼是当年的十大建筑之一,苏式风格,内部结构像个迷宫,台里的各个部门分布在这座有两个天井的围合式建筑的不同位置、不同楼层,如果要和其他部门的同事见个面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稍不留心就可能走错了方向。

  我有几次走丢了,只好先找个门出大楼,然后搞明白位置,再重新走。我当时所在的《阅读与欣赏》节目组在三楼一间窄窄的小屋子里,连我一共五个人,因为房间局促,漆面磨得已略有一些斑驳的木制桌子一律贴墙放,中间过道。房间没有空调风扇,好在墙很厚,夏天时虽有些闷热,但走廊上还是有些阴凉之意。房子采光不太好,每个人桌上都配了台灯,经常是白天也得开灯写稿。别看房间小,屋里黑,但这里出来的《阅读与欣赏》节目可是响当当的靓,是当时央广享誉全国的名牌栏目。

  第一次加入的栏目《阅读与欣赏》

  来央广之前就听过这个节目,总是被它的诗韵和书卷气所吸引,觉得篇篇赏析都是精品经典。分我到这个节目做编辑虽然有些意外,但也算是有缘。

  真正开始工作,才知道这个节目的精致品质,那是百分百用心打磨出来的。为什么这样说?

  一是稿子写得唯美精致,多数赏析稿是约高校搞古典诗词研究的专家学者撰写,偶尔也有我们编辑自己写的,那也是要反复改许多遍。我的第一篇赏析稿子是刘刈老师帮我改的,包括标点符号,他都会一丝不苟的检查,有觉得不妥之处,就用引线加注修改,还要原原本本的讲他为什么要这样改。我会根据他的改动或建议,把稿子垫上蓝色复写纸再重新誊写一遍,目的是让播音员能够看稿子画稿子更为清晰方便。原稿给播音员看,拓蓝的那一份留给自己录制时监听用。

  二是播音完美精致,播诵者都是我台功力最深的老播音员,我记得方明、陆洋、黎江、雅坤、虹云老师都给我录过稿子,这些老播音艺术家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认真敬业,每个人都是提前备稿、画稿,录制前都酝酿情绪,基本是一气呵成。偶尔这些老师也有感到不满意的,会自己要求倒带重录,那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至今令人感动。

  拼体力的第一次采访

  后来《阅读与欣赏》节目不再录制新节目了,以重播为主,我被调到科技卫生节目组工作,开始接触和学习采访。

  记得第一次采访是林涛老师带着跑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健康教育所(现已更名为卫生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采访关于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问题。健康教育所据我们台很远,依稀记得是在安华里附近,现在看是靠近北三环了,我印象当时已经是冬天了,风也大,去的时候还顶风,多亏林老师路熟,我们一点冤枉路没走,饶是如此,骑到地方时我还是上气不接下气了,深刻体会到风尘仆仆是什么意境。

  那时采访主要靠公交或者骑自行车,背一部索尼的卡带式采访机,又沉又大,附带备用一号电池四节,两盒录音带,说实在的出去采访还真是个体力活。一两年后央广向珠江台学习,搞改革,采访时能打那种黄色的面包车,俗称面的,感觉大幅缓解了体力疲劳。

  那次采访之后,我们节目开始关注艾滋病防治,当时艾滋病在国内还是个新话题,因为是涉性的传染性疾病,政府方面的主基调是防控为主,但民间人士中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后来与卫生部疾控司合作开展了一个关于艾滋病预防的全方位宣传报道,采访了十多位国内防艾顶级专家学者、多位一线医生和病患。

  这组节目播出后反响很大,因为当时这个话题在社会上还是相当敏感的,我们把控得准确,也得到卫生部高度评价。

  第一次中秋联谊会

  在窦店接受了入台培训后,其他新同事集体到河北锻炼,我因为在读研究生期间锻炼过一回,所以就免了再锻炼,回到台里上班,很快就到了中秋节,团委组织年轻人在全国总工会的礼堂搞联欢活动,记得主持人是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心阚平主任,当年她是我们台的团委书记,唱歌跳舞表演节目,参加的人很多,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活力四射的样子,虽然是工作的人了,还是能够感受到青春的风采和热情。然后聚餐,有几个人乘着酒性,拉着同事站在餐厅外的旷地上诉说,晚风吹着大家的头发,中秋的夜已有些微凉,但大家还是三三两两久久不愿散去,这让我想起刚刚离开的毕业季的校园。

  时光荏苒,当年怀着梦想聚集到央广的年轻人,现在已经成为全台各个部门关键岗位上的中坚力量,谈论理想、人生价值、描摹事业与未来的那份激动与热情,在无数与台为伴的朝朝暮暮中,化作对节目的精益求精、对责任日复一日的坚守。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当我看到充盈着憧憬与热情的90后们的身影,开始活跃在台前幕后,将国家大政方针、民生热点热议、海量新闻信息和雅俗共赏的文艺节目奉献给听众朋友的时候,当我经过大门口看到那些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楼前兴奋留影的人们时,我忽然觉得央广就像一个神奇的造梦空间,七十多年来它不仅始终吸引着全国人民的视听感受,更承载了一代代广播人的追求与梦想。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走过,将自己对广播的理解和对广播浓浓的爱留在这个空间,成为它的一部分。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而我想说:鸟儿飞过,其实天空知道。

编辑: 王文伟
关键词: 宋莉;入台;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