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我的广播年华】胡翼:每个人心中都有对广播的梦

2016-11-25 22:22:00来源:央广网

  本期作者:胡翼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港澳节目中心副主任 

  从大学毕业来到央广,如今已经17个年头。从当年的莽撞精瘦,到现在腹部一块东坡肉,时间流逝,身材在变,心中那个广播五彩梦却从未改变。这里就不提从脖子上挂钥匙时就守着黑匣子听岳飞传、小喇叭、星星火炬、今晚八点、午间半小时……义无反顾的报考广播学院的往事了。我的广播年华就从工作以来的几个难忘瞬间说起。

  一位坚守发射台的老人

  2000年底,我作为广电总局西新工程第一批巡视组的成员,赴内蒙古等地考察调研当地广播发展和覆盖情况。3个多月的时间,行程两万四千多公里,调研了当时内蒙古十二个盟43个旗,现在再闭上眼睛,还能听到车子走在砂石路上的沙沙声。那个时候,各个地区之间大部分还是砂石路,车子在沙沙声中颠簸,满嘴满头的土,连眉毛和眼睫毛上都能扫出砂土,大家开玩笑,我们是人体砂土机。

  印象深刻的,是在兴安盟的一个旗,那时很多地方广播经费紧张,常常连发射机和天线的维护、日常发射电费都难以保证,有的广播发射台已经不再运转,然而当我们在沙尘和颠簸中到达当地一个发射台时,我依然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没有院墙的院子,破旧的房子、锈迹斑斑的发射天线,只有一台机器在吃力运转,旁边散落着空架子和残破零散的零件,这个的画面至今在我脑海里依然清晰。而更让我吃惊的是,当地收测的信号却十分清晰。原来,这里唯一的工作人员,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师傅,想让当地牧民清晰及时的听到中央的声音,凭着自己对广播的热爱,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功率等方式节省电费。因为没有维修费用,在两台发射机都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拆一台机器的零件,保证另一台机器正常运行。

  当我们向老师傅说明此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情况,申请保障各地广播发展的时候,老师傅就开始反复说明这个发射台的具体情况、需要如何改建,眼神中的委屈让人心疼,而我们读到更多的,是对广播的爱,对广播未来的信心和坚持。我想那晚,老师傅的梦里应该有闪耀着希冀光芒的崭新的发射台。

 

  从阿拉善左旗去额济纳旗调研的路上

  一位开启新生活的听众

  2002年,作为央广频率化改革的试点,华夏之声改版,市场化运行,面对港澳和珠江三角洲的听众播出,跟当地广播抢市场。那个时候,没有基本工资,每个月的收入都是等当月广告费到了才能发,如何在当地众多的广播频率中取得一席之地,让听众接受,我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经过反复调研、慢慢摸索,我们渐渐收获了一份份成就与感动。

  那是一个盲人按摩师,很喜欢我们的《证券大本营》等节目。他说,刚开始,都是休息的时候和几个同事围着一个收音机听,感觉我们就像身边的朋友,让他感受到生活的希望,鼓舞他向着幸福奔跑。逐渐的,他开始尝试投资,几年的运作,有了自己的按摩店,还通过参加听友会,找到了伴侣。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到深圳做活动,他依然会参加。这就是我们的广播梦,它可以如此实实在在的给一个人幸福。而在话筒这边的我,享受着同样的幸福。

 

  参加风雨十年《证券大本营》节目听众见面会

  一位值得尊重的嘉宾

  近年来,港澳地区的社会形态愈加复杂,如何更好的加强两地的相互了解,让对港澳广播起到积极的桥梁作用,我们下了很大功夫。2014年,我们邀请到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梁振英做客央广接受专访。初见梁特首,就能感受到他的精力充沛,以及条理清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专访前,他告诉我们已经根据采访提纲精心准备,一定尊重我们的提问;采访过程中也是知无不言,对敏感问题直言不讳。采访进行的非常顺利,欢声笑语中有问题的交锋,有对香港发展的畅想,亦有生活的点滴趣事,使听众全面、立体的了解香港特首。于我而言,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些细节。比如,在采访开始前,梁振英特首会主动询问是否需要戴耳机,自己说话的声音大小合不合适;采访过程中,他没有拿参考资料,却非常准确的说出每一个数据;虽然很怕热,但为了减少录制现场的噪音,他依然坚持关掉冷风,在确认不用视频转播后,才脱掉西服,这张图不知道能不能看清楚,他的衬衣已经湿透了。

  专访香港特首梁振英

  广播,不光是岁月的怀念,更是与人相伴的情结。任时光荏苒,广播依然是你我心中最可靠,最熟悉的朋友,不经意的时候想起来,温暖的,真诚的朋友,是愿意沉迷其中,不愿醒来的梦。

编辑: 王文伟
关键词: 胡翼;广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