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我的广播年华】彭小毛:在采访中感悟人生

2016-11-25 22:36:00来源:央广网

  本期作者:彭小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广东记者站站长

 

  团委向我约稿,我有些慌,写啥呢?抓耳挠腮之际,想起一件往事。多年前,母校约我给学弟学妹做一场讲座,我也很慌,于是请教老师。老师说,有成就谈成就,没成就谈人生。一语点醒梦中人。老师教我四年,最有用的大概就是这句话了。这不,现在又用上了。

  我是学地质出身的,先在大学学了四年地质,又在地质队干了四年地质,进入新闻圈纯属“阴错阳差”。不过,细细想来,地质和新闻,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属于“勘探”的范畴,只不过前者勘探地球,后者“勘探”社会。

  一晃,差不多30年过去了,我守着新闻行业“从一而终”应该没有悬念了。曾经有朋友问我,后悔过吗?我说,没有。他又问,为啥?我说,因为这个职业能够满足我的好奇心,我因此能够见到我想见的几乎所有人、能够了解到我想了解的几乎所有事,能够感受到常人不能感受的人生。记者的每天都是新的,也许,这是这个职业对我的最大诱惑吧。

 

  1988年共青团十二大期间和团代表爬慕田峪长城

  年轻时,我属于腼腆男,恐惧和陌生人打交道,而我的第一次采访加深了这种恐惧。当时,我受命采访一个官员,我满以为他会对我这个无冕之王笑脸相迎握手言欢,没曾想,他“态度不卑也不亢,神情不阴也不阳”,我的第一次采访“处女行”竟弄得个灰头土脸落荒而逃。这让年轻的我很受伤,甚至落下“病根”--在好长一段时间里,每次站在被访者的门前,我都要纠结挣扎好久,不知道门开处露出的是一张什么表情的脸。

  让我走出心理阴影的,也是采访。一次,我去铁路公安采访,两个便衣警察陪我去售票大厅。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不时有人和两位便衣点头招呼,甚至递烟攀谈。随后,便衣警察一一告诉我,这个说话的是票贩子,那个递烟的是扒手……我笑问,他们怎么和你们这么熟啊?难道真的是警匪一家?一位便衣解释说,这些人长期在车站转悠,多属小偷小摸,违法行为不严重,被抓现行后,视情节轻重,有的被拘留几天后获释,有的被批评教育一下走人,由于屡放屡抓,抓的次数多了,自然就成了熟人甚至朋友,不过,熟人归熟人,该抓还得抓。

  我突然有茅塞顿开之感。交道多了,自然熟了,这就是人际交往的规律。我为什么不能和采访对象成为朋友?因为跑得不勤交道不多啊!我是为了工作,堂堂正正的理由,总比小偷要有底气吧?我恐惧什么呢?

  这件事让我悟出一个道理,很多事,其实没有那么难,是我们以为很难;很多人,其实没那么难以接近,是因为我们觉得他很难接近;很多问题,其实没有那么可怕,是我们以为它可怕。我们,经常被自己在潜意识里设置的心理高墙给圈住了。

 

  2002年在湘西采访希望小学

  后来的日子,我努力做到以微笑对待冷漠,以执着对待拒绝。有一次,我在经历了多次被拒后终于获准采访一位很有个性的人物,我原以为他会给我一个下马威,没曾想,他非常热情地对我说:“年轻人,我喜欢你这股认真劲,是一条吃菜的虫”。“是一条吃菜的虫”,这是我们当地长辈对晚辈居高临下又不乏幽默的褒奖俚语,这让我很开心,也很受鼓舞,后来,我和他成了忘年交。这事我明白一个道理,以高大上的理由执着地麻烦别人,是让人认识和了解你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后来,我把这种方式细化和总结成可操作的16字诀:“积极主动,满腔热情,不讲价钱,始终如一”。我想,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一个年轻人如果能够做到这16个字,一定会有很多朋友。试想,如果你的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你会喜欢他吗?你会帮助他吗?当然会。很多人喜欢他,很多人帮助他,他一辈子当然不会差。

  采访经历多了,我又发现一个问题。有些被访者,学识渊博有深度,我很想和他们交朋友以便经常请教,可是经常的情况是,在采访结束后,他立即把我忘记了。如何让他第一次采访就记住我,这是年轻的我面临的又一个课题。后来,我又在采访中找到了答案。有一次,我采访著名地质学家陈国达,当时他应该接近九十高龄。因为我是地质学科班出身,对陈老的低洼学理论很熟悉,对他亲自命名的“丹霞地貌”更是如数家珍,老少两人交谈甚欢。我也给陈老讲了一些和地质勘察相关领域的新信息,这些都是我平时在采访中积累的信息。陈老听得认真,问得仔细。采访结束,陈老热情地邀请我下次再来。后来,我好几次联系他,他都能叫出我的名字,都热情地接受我的采访。

  这次采访经历让我感受到,记者,不能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信息采集者,而应该成为一个信息交换者。被访者掌握的信息很“专”,而记者掌握的信息很“杂”,完全可以互为补充。如果把采访变成一场对话,把一个单向的信息采集过程变成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换过程,采访结束时,对方会感觉收获很大,他一定会记住你叫什么名字,他甚至会觉得意犹未尽,期待你的下一次采访。在那以后,我每采访一个重量级人物,一定会认真查阅他的个人资料,了解他的最新观点,收集和他的工作领域相关的新信息,精心准备采访提纲,争取做到在采访中“五分钟抓住对方”。

  2015年两会采访全国人大代表

  几乎所有记者尤其是年轻记者都有一个共同感受,那就是不喜欢开会。年轻时我也一样。有一次,我的一个企业界的朋友认真对我说:“如果你有不愿意开的会,我替你去好不好?”我不假思索地答应了。这哥们替我开了好几次会,每次会后都请我吃饭。我很不解,你为什么喜欢开会呢?他说,台上的演讲者一定不是普通人,每个演讲者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一次会议下来,你就会对这个领域的现状和未来有个大致的了解,有哪个学习方式比开会更好呢?他的一席话让我无地自容,我由此想到,其实我们的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学习啊,单位开工资出费用发奖金,让我们每天去接触新事物学习新东西,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好的职业吗?

  这些年,我有多次机会离开媒体行业,我都“赖”着没走,因为不舍。我知道,到了这个年纪,我是不指望成为一个优秀记者了,但是,这不妨碍我在采访中感悟人生,也不妨碍我在工作中享受人生。

编辑: 王文伟
关键词: 彭小毛;采访;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