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我的广播年华】刘华栋:做一缕阳光

2016-11-25 22:54:00来源:央广网

  本期作者:刘华栋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山东记者站站长

  做一缕阳光

  我特别羡慕写命题作文也能一挥而就的人,真的,我不行。

  吃了3天盒饭,才想出这个开头。

  那就从头说起吧。

  1999年的10月底,或11月初,记不清了,只记得我乘车经过天安门时,广场上正播放着歌曲《五星红旗》。阳光把长安街照耀得仿佛透亮,我也感觉被光环笼罩着,第一次走进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那一年,我31岁。在地方报纸、电视、广播先后工作了9年后,作为央广记者队伍中的“大龄新兵”,成为记者站的一员。

  2002年,北京,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报道。

  那时候,传统媒体还根深叶茂,尤其是中央级媒体,记者确实像有光环。外出采访,从市、局到区、县,从官员到企业家,莫不客气热情。在一座环境舒适、经济发达的城市里,采访多是出席活动开开会,写稿也不用字斟句酌费脑筋,很容易滋生惬意和满足,直到2004年采访“金牌工人”许振超。

  那次是“集中采访”,采访团将近百人,央广来的是温秋阳,一个看上去有些柔弱的女记者。在“多对一”的采访中,为了保证录音效果,我们必须抓住一切可以单独采访的机会,于是,就有了那次爬到50米高空采访的经历。50多米高的桥吊操控台,就是许振超的工作岗位,低头望去,是小人国一般的码头和波光粼粼的大海,操控台不停晃动,令人头晕目眩。温秋阳却没表现出丝毫紧张,与许振超笑着交流,在熟悉的环境里,许振超完全放松下来,轻轻唱起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

  2004年,青岛,在青岛港采访许振超时留影。

  一周下来,采访的录音有几十个小时,在最后播出的稿件《好工人许振超》中,这段音响被小温采用,成为许振超热爱工作,又享受生活的一个生动细节,稿件最终获得了“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两点:采访不能投机取巧,一篇优秀的稿件,一定要有细致深入的采访和反复推敲的创作;只要用心,即便“规定动作”,依然可以做得与众不同。

  “最笨的办法也许是最有效的办法”。2015年底,山东平邑发生“12.25”矿难,救援时间长达36天,而我们的采访更是持续了40天,直到成功采到获救矿工。冰天雪地中,小伙伴们有的在现场“死守”,不错过任何关键音响;有的深入村庄走访,一遍遍摸查核实被困人员的身份信息。每天的采访录音至少几个小时,每晚要汇总情况,挑选音响,整理文字,分类保存。获今年 “亚广联”大奖的稿件《生死救援36天》不足10分钟,背后的音响资料却有上百个小时,稿子先后改了十几遍,所以,“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不仅仅只是一句歌词。

  2016年1月29日,山东平邑矿难被困矿工获救前夕,全副武装准备报道。右手是贴有媒体区专用红色标识的“通行证”,左手的钓鱼杆用来把采访机悬伸到现场核心区。

  “会写稿子”,是一句经常夸赞记者的话。“会写”稿子,就一定是好记者吗?

  2013年,青岛市发生“11.22”特大爆炸事故,造成62人遇难,许多群众无家可归。就在事故的第3天,人们还沉浸在悲痛之中时,青岛媒体以《住安置点如家温暖》《官兵做饭百姓喊香》等标题进行大幅报道,却引起了读者反感和舆论大哗,成为新闻负面经典案例。

  2014年3月21日,山东平度发生恶性纵火案,造成一死三伤。第二天是周六,一早我们得知消息,马上驱车出发。在被当地官方称作“失火”的案发现场,我们见到了焚烧成框架的帐篷,见到了欲言又止的村民,见到了警惕盘问我们的可疑人,也见到了给我们下跪嚎啕大哭的失地农民……

  那次采访非常不顺利,身边始终有可疑的人盯梢,村民见了我们就赶紧关门,一直到了下午,才有人悄悄招呼我们进家,门口还要有人“放哨”。那几天,每天要换不同的酒店,甚至4人分开住不同的地方。在某媒体公开说我们“造谣”,我的实名微博被人不断“围攻”的情况下,我们顶住各种压力,连续采写多篇报道,让新闻一步步逼近现实。事发第5天,公安局宣布将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今年9月30日,主犯被执行死刑。

  采访山东平度 “3.21”纵火案,辗转找到的村民因担心受报复而“全副武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人们对优秀记者的赞赏,也是对每一个媒体人的期望。做记者,应该有点理想主义,有点英雄主义。这些年来,“突发事件”似乎越来越多,在可能的情况下,我和小伙伴们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其间也受到某些压力,甚至出现过警察登门要带往派出所的极端事例,但都顶过来了。我们不是战地记者,很少面临生死攸关的时刻,但面对某些抉择,还是要保持正直和坚定。远的不讲,中国之声“新闻纵横”的“特报”记者,就是我们身边的榜样。

  如果正直是记者的骨架,善良则是记者的血肉。新闻当有温度,对底层的尊重,对弱者的谦恭,对穷困的悲悯,会让我们的情感更贴近社会,贴近人心。

  采访平邑矿难时,我们到周边村庄了解情况,发现了一户特困家庭:儿子、女儿不幸去世,只有老两口带着上中学的孙女生活,寒冬腊月,连御寒的棉衣都没有。全站经过商议,决定和他们结成帮扶对子,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大家纷纷捐款,给老人家送去了米、面、油、棉衣和部分现金,让他们过了一个温暖的春节。今年,又两次专程捐款捐物去看望他们,并承诺等孙女考上大学,由我们共同承担学费。“七一”前夕,我们见到老人,老人捧着我们送的收音机说:听见广播里的声音,就会想起你们……

  平邑受助老人拉着记者的手激动得失声痛哭

  “听见广播里的声音,就会想起你们”,有什么夸奖比老人这句朴素的话更有份量?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有一身不卑不亢的正气,和一颗柔软善良的心,生活的天空会照进更多的阳光。

  感觉好像还年轻呢,工作却已26年,都超过了新同事的年龄。当年带我的老师大都已退休,我也被年轻同事喊“叔”了,而央广,就是这样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22载广播岁月,广播已完全融入我的生活。央广,给了我人生的舞台;记者,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央广——阳光,我爱央广,就像爱阳光。

  做一缕阳光,温暖,明亮。

  二十几年前,在青岛台直播间做节目。

编辑: 王文伟
关键词: 刘华栋;一缕;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