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不通,我拿命来换”
水渠工程立项了,摆在黄大发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凑钱。
按照当时的政策,修建这样的工程,国家补助材料、匹配一定资金,村民要投工投劳,须自筹部分资金。算下来,全村900多人,要凑1.3万元。
当年,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仅为80元。
黄大发召开村民大会,提出了每家每户凑钱的要求。作为村支书,他率先拿出了100元。
修建水渠的热情被再次点燃。当晚,有的村民就外出借钱了。第二天一大早,出村小路上满是赶着牲口,背着鸡蛋、黄豆、蜂蜜的村民,他们要到附近集市卖了换钱。
村民杨春友说:“盼水盼了几十年,有机会修水渠,家里生活再苦都要支持。”
也有村民反对。以前那条半途而废的水渠是村民心头的伤疤,有的村民说:“修得通,我手掌心煮饭吃。”黄大发回答:“修不通,我拿命来换。”
妻子徐开美劝他,晚几年,等大家经济条件好点再修。黄大发说:“修水这事等不得,再难也要上。水不通,大家经济怎么好得了?”
黄大发(右)在巡查水渠途中提醒过往的乡亲注意安全(3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第三天,1.3万元凑齐。遵义县水电局领导感动地说:这不是工程款,是草王坝群众的心!
1992年正月初三,大雪天,开工了。
黄大发扛着钢钎,带着几百人的队伍往山上进发。
每20米水渠被确定为一个桩号,每个桩号按照施工难易程度确定不同数量的人工,每个家庭按照土地多少确定要投劳的人工……
“干部干,群众看。”黄大发说。从材料运输到实地施工,年近6旬的黄大发总是冲在最前面。放炮需要的炸材,是他来回步行36公里到乡镇背回来的。筑渠需要的水泥,也是他亲自到县城“押运”回来的。有一次运水泥车行至半路突遇暴雨陷入泥潭,黄大发担心水泥被偷,硬是在水泥包上睡了一夜。